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繁衍 >> 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感较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
导语:哈萨克族婚礼当中的舞蹈不仅仅存在于婚礼这样特定的场域中,也存在于民间自发的自娱活动中。哈萨克族婚礼舞蹈以婚礼这一场域为发生空间,与民俗生活紧密相连,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形成了鲜明特征:传统性婚礼舞蹈作为原生性表演型态,呈现出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基本特征。
01了解哈萨克族婚礼部分仪式,独特的仪式是民间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
1、出嫁仪式
出嫁仪式即女方家举办的送亲仪式,大多是在牧业生产的农闲季节里举行,是女方整个氏族部落的头等大事。在出嫁之前,女方的母亲或嫂子会带即将出嫁的女儿去每个亲戚家拜访,哈萨克族把这个习俗称为“塔尼苏”,主要目的一来是通知举办喜事的日子,二来是待嫁的女儿想借此机会和整个阿吾勒的亲戚道别。
“塔尼苏”结束之后女方家就开始准备举行出嫁仪式,女方操办出嫁喜事都很隆重,出嫁仪式一般会举行2-3天,男方要来几个小伙子与妇女们一起参加女方的出嫁仪式,女方以专席接待男方接亲的客人,在席间组织各种游戏、弹唱、载歌载舞,全程歌舞相随。
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下午,按照哈萨克族的俗例女方家备好牛、羊肉款待来客,晚上部落的阿肯分为几组同时进行对歌活动,对唱的内容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由阿肯即兴创作,待嫁的姑娘也会参与于此与来客对唱打趣,大家兴起时通常通宵达旦。
第二天正式举行女方出嫁仪式,仪式当天首先宴请宾客,并邀请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新娘做“巴塔”以示祝福。宴席结束后便开始对唱,也就是一系列的婚嫁仪式歌,一般分为萨仁、加尔加尔、阔热斯、森斯玛四部分组成,具有一定的顺序,不可颠倒。
萨仁作为“加尔加尔”的序曲由随新郎接亲的小伙子唱,当“萨仁”唱起时,便寓意着即将要送女出嫁,因此新娘在毡房内听到“萨仁”曲调时便情到深处的哭泣起来。举行完出嫁仪式,新娘才算正式出嫁。
当新娘将要跨出门槛的时候要咏唱“阔热斯”与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及阿吾勒的亲戚们一一拥抱哭别,父母也会回以对女儿为人妻、为人媳的责任与担忧,叮嘱女儿好好帮助婆婆,尽早适应新家庭。姑娘出门时,嫂子们把新郎带到一个房间另行招待,嫂子们会让新郎脱一件外衣挂在门上,意思是:我已成为你们的人了,今后常来往。
之后新娘由哥哥或弟弟扶上马,新娘上马后就停止哭唱,亲人便教导新娘留恋,去追随丈夫经营自己幸福美满的生活。随后男方在驼嫁妆的缰绳上绑上红布,以告知是娶亲的队伍。
哈语叫作“图叶木楞得克”,在半路上有路人会拉起身子挡路对唱索要礼物,馈赠了喜品才可放行。当新郎即将把新娘迎至男方家时,新郎便率先通知亲属前来迎接,随后便是隆重的婚礼庆典仪式。
2、婚典仪式
新娘到达男方家后长者向新娘身上和周围撒“恰秀”(糖、奶疙瘩)以示祝福,随后两个嫂子搀扶新娘入毡房行礼,嫂子们用绸帘挡着新娘,一直送到公婆的毡房前,按照习俗新娘进门时必须右脚先入,等待长辈都进入毡房内后,就准备“揭面纱仪式”。
由阿肯弹唱《别塔夏尔》(揭面纱歌),在歌曲中告诫与教诲新娘,并引导新娘向长辈躬身行礼。歌唱完后阿肯拿着一根系有白布条的马鞭或木棍揭开新娘的面纱,之后新娘把婆婆事先准备好的三块羊油放入火盆,寓意婚后生活能富裕红火。
之后婆婆用手掌烤一下火,然后摸到新娘的额头上念到:火神、油神保佑,请给予我们福气,做孝顺的好媳妇,盆里的火堆与灰也不能随便扔掉,必须要把它埋在地下。这种习俗很可能是过去火崇拜的遗存。
接着新娘坐在红色帷帐内刚宰的羊皮上,至此揭面纱仪式结束,之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筋骨肉、羊胸肉让新娘品尝,意思是我们以后要亲如一家。晚上男方端上各种食品佳肴款待宾客,亲朋好友弹起冬不拉,各种民间艺人一展身手,高歌劲舞,彻夜吟唱,热闹非凡。
02哈萨克族婚礼舞蹈的特征鲜明,具有以歌为主,舞蹈为辅的形态特征
1、原生性综合艺术
婚礼舞蹈作为原生性综合艺术舞蹈形式,具有以歌为主,舞蹈为辅的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形态特征。舞者乐之容,在哈萨克族传统婚礼中,婚礼舞蹈自来就不是以单纯的舞蹈形式示人,而是以冬不拉的伴奏为乐,以阿肯的即兴弹唱为歌,以婚礼参与者的舞蹈为舞由此构成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婚礼舞形式。
在整个过程中,音乐与舞蹈珠联璧合,音乐成为舞蹈的动态节奏与情绪基调,而舞蹈则成为音乐的视觉呈现与延伸。形成以乐寄情、以歌为语、以舞相交的显著特征。婚礼中舞蹈的表演虽然是即兴自由的,但还是能从其中看出端倪,其舞蹈动律、节奏、步法都有一定的程式性。
在婚礼舞蹈的表演中,冬不拉作为伴奏乐器是表演程式与套路转换的依据,不同舞蹈有特定的音乐曲调,当欢快的冬不拉弹起时,表演者根据音乐与节奏起舞,时而对舞、时而披衣而舞,这种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嵌入整个婚礼仪式之中,三者之间互生互补,紧密结合,人们通过这种表演形式,营造一种亲密氛围,以此达到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
2、生活化特征
巩留县民间艺人尼吉塔依·吾热尼别克说道:“婚礼上跳的舞蹈比如说卡拉角勒哈,跳时表现生活动作比较多,比如说擦汗,照镜子,男士骑马、甩马鞭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男女跳的动作也不一样,女的跳的较为含蓄。男人跳得更为刚劲。”
婚礼时众人在毡房内或草原上围圈而坐,当卡勒角勒哈的音乐响起人们便起身向圆心而舞,或抖肩骑马、或照镜梳妆、或捻线绣花、或毡擀羊毛,当“阿尤比”(熊舞)的音乐响起时,男性便会头戴哈萨克族皮帽,将自己装扮成雄壮威猛的黑熊模样,并用身体语言最大限度地再现将森林中黑熊觅食、捕食的模样与情形。
3、情感交流方式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在部落的盛大集会中,共同舞蹈和歌唱时审美经验的沟通……都可以把一个团体在强烈情感之下团结起来。”于是传统婚礼中的舞蹈便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舞动时通过调动不同感觉器官使人在自我及相互情感中达到最大程度的交流,使个体情感与集体感情的方式相融相济。
在社会活动场景中以集体无意识结构形式构成的原型亮相群来达到心理效应的意象展示和交织,使参与者沉浸在原始平等的氛围之中。在舞蹈时人们在冬不拉的伴奏下相互对舞、彼此对视,会油然而生彼此一体的感受,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部落与部落间的情感交流与维系,同时也借助婚礼舞蹈从而增强部落的团结力、凝聚力与自豪感。
结语:婚礼中的宾客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合着相同的音乐与节奏同欢同乐,群聚群舞,在对歌对舞中所产生的共同情感将每个个体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此时舞者们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自身内心的愉悦,更多的是整体的动力和强大。用歌舞之形式架通人与神之间的桥梁,祈求神明的庇佑及祝福新人婚姻生活的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