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我国珍稀动物为啥频频现身

发布时间:2022/11/20 8:47:29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zg/140107/4323068.html

本文转自;

在云南西双版纳,去年北移南返的亚洲象在热带雨林里安然栖居。这群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备受瞩目,人们呵护关爱象群、人象平安的一幅幅画面温暖人心。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最新监测显示,我国首只成功救护并放归自然的野生东北虎“完达山1号”,野外生存状况良好,正逐步适应放归地环境。

在青藏高原,一批又一批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动物通道,向产仔地可可西里卓乃湖进发,开启迁徙产仔之旅。

如今,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走进公众视野。珍稀动物为什么频频出现,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如何?怎样进一步加强保护?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频频露面,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腹地,高挺的笔管榕树上,一只雌性海南长臂猿蹲坐着,怀里抱着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幼猿。“小崽在母猿怀里,好着呢。”透过望远镜,长臂猿监测队队员郑海强捕捉到这样的场景。

这只让郑海强挂念的幼猿,是今年1月刚刚诞下的。近几年,这样的喜讯频频传来:年8月幼猿“平平”出生,去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今年猿群又添新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年启动建设以来,海南长臂猿已连续3年实现种群数量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只,稳定恢复至5群36只。

作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脊椎动物种类达多种,已定名昆虫达13万种。近年来,通过栖息地保护、拯救繁育等措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从热带雨林到青藏高原,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腹地,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频频露面,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回来了。5月26日,志愿者在赣江江西南昌段扬子洲水域拍到了江豚产仔的画面,视频里,成年江豚环游在幼崽周围,逐浪嬉戏。“以前这里的江豚只有3头,现在已有近20头。”江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教育与志愿者委员会主任余会功说,为了保障江豚安全分娩,当地政府成立护卫队,日夜守卫。最新监测发现,鄱阳湖江豚数量已经超过只。

分布范围越来越广。

江西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护林员肖冬样,每天都沿着石梯下到泸溪河边,查看河道生态环境。在鹰潭,中华秋沙鸭10多年前首次现身泸溪河后,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信江支流泗沥河、晏谷河与主河道交汇处等地都发现它们的身影。“最多时拍到多只,约占全球种群的10%。”肖冬样说,“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很高,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接待好这些‘稀客’。”

新物种、新记录种接连面世。

5月22日,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版,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个,更新生物物种“家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增长非常快,15年来增加了近两倍。”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介绍。去年,国内共新发表脊椎动物95种,其中新物种80种、国家新记录种15种,新增物种的分布涉及30个省区市,其中云南有32种。

近年来,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野生大熊猫种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只,增加到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年的约只,增长至只左右;朱鹮从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发展至野外种群超过只;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不足7万只,恢复到30万只以上;多地监测发现穿山甲活动,中华穿山甲种群逐步恢复。

“我国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已基本扭转持续下降的态势,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一只体形健硕的东北虎摇头晃脑,步伐矫健,黑熊、梅花鹿等觅食奔走,原始大森林里好不热闹……“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记录下这一幕幕动人场景。

地面红外相机昼夜监测,天上遥感卫星观测,空中无人机巡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实时监测大面积覆盖,已获取超过2万次虎豹监测影像。“目前,园区内生态持续向好,虎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年国家公园试点以来,监测到新增幼虎10只,野生种群数量达50只左右;新增幼豹7只,野生种群数量达60只左右。”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赵利说。

山清水秀的自然保护地,是野生动物安然栖息、自由生长的乐园。“加强栖息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蒋志刚表示。

近年来,我国着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同时,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有力保护了珍贵、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去年11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在四川都江堰海拔多米的野外,发现野化放归大熊猫“小核桃”的踪迹。通过分析采集的粪便以及红外相机拍摄画面发现,“小核桃”体态圆润,野外生存状态良好。“复壮局域小种群,增加遗传多样性,是大熊猫迁地保护、野化放归的最终目的。我们先后放归11只野化培训大熊猫,在野外存活9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说。

“大熊猫、东北虎等旗舰物种、‘伞护物种’,是地区生态保护的代表物种,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受益的不仅是这一个物种,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教授张伟说,在自然保护地里,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通过迁地保护实现濒危物种拯救繁育,为不少可能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当物种种群数量极低、难以自然繁衍,或原有生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蒋志刚说。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建设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野生动物基因库等一批救护繁育机构,繁育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多种,成功放归大熊猫、朱鹮、林麝、黑叶猴等物种,在野外一度消失的普氏野马、麋鹿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

生态环境部于年启动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每年获得70余万条观测数据,并以此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数据库。“这些第一手数据,反映了重点区域物种多样性变化,为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威胁因素、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处处长井欣介绍。

以最严密法治、最严格执法保护野生动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今年4月9日起施行。最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适用这一法律解释,审结一起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穿山甲鳞片案件,对倒卖价值万余元穿山甲鳞片的张某等6人,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至二年不等的刑罚,并处罚金。

非法贸易是野生动植物主要致危因素之一。年,国家林草局牵头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目前,成员单位已从最初设立时的22个扩大到27个。

我国用最严密法治、最严格执法,守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生物安全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颁布、修订了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法规,覆盖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安全等领域。

“我国形成的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制度、栖息地保护和禁猎区(期)制度、经营利用全环节严格监管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野生动物保护规范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时坤说。

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被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多项硬招实招压实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责任,基本扭转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高压态势。”井欣说。

保护生物多样性,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自年起,在国家林草局支持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每年都组织志愿者开展“护飞行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1.5万余次,参与志愿者达10万余人次,救助野鸟13.2万多只。

近年来,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持续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机关。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保护野生动植物、“拒食野味”蔚然成风。

在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蔚蓝地图”里,网友们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随手拍,累计分享30多万张物种照片。“‘蔚蓝地图’具有智能识图功能,大家拍一拍,就能识别出鸟、虫、兽等,以此吸引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兴趣,进而参与保护行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进一步加强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鉴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物区系的独特性、多样性,我国一些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受威胁程度仍较高。”蒋志刚说,保护拯救濒危物种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栖息类型多样、分布区域大多偏远,部分物种尚未摆脱灭绝危险,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仍需有力推进。”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需要全面详实的科学数据来支持。时坤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加大物种资源调查监测力度,进一步科学评估种群状况。井欣表示,要持续推动野生动物监测网络建设,开展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将有关数据纳入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数据库。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对大熊猫、东北虎、中华穿山甲等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继续实施抢救性保护,划定并严格保护重要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使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10%。今年,将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区域,新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要做好每个国家公园的规划,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把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区、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划进核心保护区。”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说,同时,要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专家指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恢复,野猪等物种局部种群过大,人兽冲突逐步显现,这一难题需着力破解。“保护野生动物,不应以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为代价。”蒋志刚说,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让当地居民从野生动物保护中获益,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张伟说,保护野生动物不能“一刀切”,要兼顾野生动物作为可再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功能。对于商业性利用要进行合理规制,加强监管,严打违法捕猎野生种群充当人工种群的行为。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确保珍贵、濒危物种种群及栖息地安全,严格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违法行为、支持保护工作,形成社会各界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

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野生动物还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许多生肖动物、国宝大熊猫等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野生动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野生动物的潜在价值将更加凸显。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世界瞩目的显著成效。许多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不少多年未见的物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生境丧失与退化、气候变化等因素,仍然威胁着我国一些野生动物的生存。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保护好野生动物,须持续加力。要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徙通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滥捕滥猎违法犯罪行为,斩断非法利益链。公众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齐心协力一起行动,我们定能将生物多样性这一人类永续发展的基础筑得越来越牢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2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