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繁衍 >> 国家公园论坛丨大熊猫研究奠基人胡锦矗大熊
↑大熊猫研究奠基人胡锦矗
红星新闻记者丨卢燕飞摄影记者丨王欢部分图片由西华师范大学提供
编辑丨余冬梅彭疆
今年6月初,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栗子坪片区、卧龙自然保护区等地采访时,科研人员和巡护队员不断提到胡锦矗的名字。我们之前在准备资料时,也经常看到胡锦矗教授对保护大熊猫发表的言论。那么,这位教授有着怎样的魅力,让驻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钦佩有加?从公开资料可知,胡锦矗教授带的第一届研究生魏辅文也是一位大熊猫专家,并在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他的另一名学生张泽钧作为第三代大熊猫学者,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在年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开幕式上,90岁高龄的胡锦矗获得“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终身成就奖”,当时位列中外专家第一名。8月17日,在位于四川南充市的西华师范大学一处住宅,红星新闻记者见到了94岁的胡锦矗教授。他的听力已不是太好,走起路来需要人搀扶,但谈起大熊猫,他就兴致盎然,流露出欣喜的表情,仿佛那是他久违的家人和朋友。他向红星新闻记者回忆了自己在野外做调查的经历、他的学生以及当前大熊猫研究面临的问题。胡锦矗教授是大熊猫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这与他多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4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胡教授成为研究“国宝”的“国宝”,建立了自己的“大熊猫王国”。他出版的专著如《卧龙的大熊猫》《九万里熊猫故乡考察记》等,对后来学者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红星新闻记者与胡锦矗教授的对话。
红星新闻: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您开始研究大熊猫的?
胡锦矗:我本来是搞高等动物研究的,经常要到野外去,不管是到山上实习也好,还是采集标本也好,都要和林业厅接触,要经过他们同意,所以就建立了一种联系。
上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后,我们有两只大熊猫赠送给他们,周总理说以后可能还有很多领导人到我们国家,会把大熊猫送出去,就提出要了解下我们国家大熊猫到底有多少只,分布有多广。就是这样的情况,引起了我们对大熊猫的重视。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秦岭也有,但不多,甘肃只有一个保护区(有)。所以调查大熊猫数量的重任就落在了四川身上。但四川行政部门对业务不熟悉,需要对业务熟悉的人员来操作。当时大学有生物系的主要有四川大学、南充师院等,我们学校(南充师院)觉得我还比较熟悉,责任就落在了我们学校,让我离开学校组织大熊猫数量调查。
当时川大、四川农大、重庆师范学院也派人过来参加了调查。我给他们讲调查的方法,到底怎么调查。大熊猫数量很少,在栖息地也看不到,所以要讲究方法。通过培训后,就在卧龙开始实习,然后成立了调查队,下面还有调查小组,调查小组里有专业人员,有熟悉山路的向导,还有当地老乡。因为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竹子,需要老乡用镰刀砍才能通过。
↑胡锦矗和大熊猫
晚上各个队的人员还要总结,我是总负责人,也在一个小分队里。第一年调查卧龙自然保护区的2万公顷地域,这样持续调查了4年,翻了几座大山,包括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凉山山系等,从四川一直到陕西。调查结果是四川全省将近40个县有大熊猫,数量在只左右。最后开了科学大会,把调查结果公布了出来。
红星新闻:我们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栗子坪片区采访的时候,发现那里的科研人员在评估调查大熊猫数量的时候,还是根据大熊猫咬节长短来判断,这个方法又被称为“胡氏方法”。请问您是如何发明这个方法的?
胡锦矗:调查的时候大熊猫数量本来就很少,在野外基本看不到。调查方法有两种,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直接调查就是亲眼看到这只大熊猫。因为大熊猫数量很少,又躲在竹林里,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用间接方法。间接方法就是每天大熊猫要吃竹子,根据吃竹子的情况了解大熊猫的状况。
吃完竹子后,大熊猫要拉粪便,里面消化不完,就像人们吃甘蔗一样,呈现一节一节的。根据大熊猫个体大小不同,牙齿之间的距离也不同。每根40厘米的竹子大概咬7口,然后吞下去,粪便有半斤左右。一般三四厘米以下的咬节都是年幼的大熊猫(所为),3至6厘米咬节都是成年(大熊猫所为),4厘米以上属于老年大熊猫(所为)。为何老年大熊猫咬节长一点?因为大熊猫的牙齿大概有2平方厘米,老了之后牙齿磨损严重,咬节就变长了。
咬节法是根据大熊猫粪便中竹子的长度来测算的。大熊猫每天要拉坨屎左右,晚上睡觉大概拉20坨,中午睡觉拉10多坨,早上9点和下午采食高峰期拉六七十坨。咬节法就是根据大熊猫采食竹子的路径,统计大熊猫粪便,用粪便中咬节长度来区别是一只还是两只。
大熊猫是单独活动的,活动范围叫做巢域。但是一般来说雌性和雄性大熊猫活动范围是有重叠的,就只能靠粪便的咬节来判断。大熊猫比较喜欢在四五百年的大树下睡觉。
红星新闻:野外调查非常辛苦,除了很难见到野生大熊猫,有时候还会遇到黑熊、花豹等动物,当时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胡锦矗: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像老虎这样的猛兽没有,豹子是有的,我们有时看到豹子的粪便还在冒热气。一般不会见到熊,它们看到人就跑了,不会主动伤人。我们见到的毒蛇最多,它们看到人不跑,嘴巴张开可以看到两颗毒牙。我们当时穿着胶鞋,还要绑腿,万一不小心踩到毒蛇,它们的牙咬不进去。
记得最冷的时候有摄氏零下10几度,当时大熊猫从竹林穿过去形成一条隧道,上面覆盖着雪,我们就佝着身子走。到了冬天太冷的时候就停止调查。我们经常里面是汗水,外面的汗水结成了冰,像穿了一身盔甲。
红星新闻:四川大熊猫与秦岭大熊猫有没有区别?各个山系的大熊猫经过长时间进化,有没有显著差异?
胡锦矗:四川大熊猫与秦岭大熊猫没什么很明显的区别,只是秦岭大熊猫和岷山大熊猫个头小一些,凉山大熊猫个头大一些。这在生物学上不好理解,因为一般南方生物个头小,北方个头大,但大熊猫这个物种刚好相反。凉山大熊猫要比北边的岷山、邛崃山大熊猫个头大,这主要是受环境的影响。
南边的凉山竹子种类多,有几大类,北边的大熊猫能吃的竹子只有两三种。尤其是南方的竹笋,营养丰富,从3月可以吃到9月。而在北边,一是竹笋小,二是生长时间短,从4月到6月只有3个月采食时间。也就是说,相比之下,北边的大熊猫营养要差一些。
红星新闻:目前我们在保护大熊猫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胡锦矗:大熊猫第一次调查(上世纪70年代)是多只,第二次调查(上世纪80年代)只有0只左右,第三次调查(年左右)多只,第四次调查(截至年年底)多只。为什么大熊猫数量起伏不定?主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采伐森林,大熊猫栖息地从5万平方公里降到了1万多平方公里,大熊猫数量急剧减少。
↑胡锦矗和大熊猫
除了栖息地被破坏外,当时还有一个县城抓了多只大熊猫到处展览。后面提出了保护原始森林,每次调查的时候,大熊猫数量都有所增加。现在基本上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大概有只。
大熊猫的一生很短,只有二三十岁,它主要吃竹子,牙齿用不了几年就磨平了,吃不到竹子就老死了。一只雌性大熊猫一生最多生3只大熊猫,繁殖率很低。
↑胡锦矗(右一)和外籍学者一起工作
我带了十几届研究生,每届研究生3到4人。研究方向上,每届都有一两个研究大熊猫的,另外一个研究大型兽类,还有一个研究小型兽类,其中大熊猫专家魏辅文当选了中科院院士。我主要研究方向是兽类,培养的学生主要在动物所。
现在大熊猫的保护区已经够了,但整体队伍素质还比较差,保护区很少有大学生,这是最大的问题。知识分子到保护区待遇也比较差。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山高路陡,很多年轻人不愿投入到里面去。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