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庄子将有修养追求的人分为六大类,能成为前

发布时间:2023/11/30 11:39:18   
在《庄子》一书的外篇《刻意》一文中主要论述了修养,认为有不同追求的人就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并以此将有修养要求的人分为了六类:第一类可以做避居山谷的隐士,他们愤世嫉俗且洁身自好,甚至不惜以身殉志。他们磨砺心志崇尚修养,超脱尘世不同流俗,谈吐不凡,却也抱怨怀才不遇而讥讽世事无道。我认为这一类人的代表人物正是屈原,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志向远大。后辅佐楚怀王振兴楚国,但受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诽谤,遂被流放,在被流放时说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此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第二类是意欲治理天下而对人施以教化的人,他们宣扬“仁义忠信,恭俭推让”的以“德”修身。这一类人的代表人物正是孔子,孔子推崇仁义道德,认为世人都应该注重自己的德行,彼此的德行提高了,家庭就会和睦,社会就会和谐,国家也就安定了。后来孔子与其门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虽然成绩不大,但十几年的阅历让他的思想更为成熟。回到鲁国后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并施以教化,其学说和教育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第三类是忠君爱国并有意建立功业开疆拓土之人,他们宣扬大功,树立大名,维护国家秩序,投身治理天下。我认为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正是岳飞,我们小时候就听过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后来岳飞投身于军营,率军抵抗金军的入侵,并收复了建康、郑州、洛阳等很多失地。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当时的南宋皇帝赵构与宰相秦桧等人一心与金人求和,遂急召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可以说,岳飞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的志向。第四类是逃避世事闲游江湖的人,他们走向山林湖泽,处身闲暇旷达,可以算是无为自在。这一类人的代表我认为应该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阮籍尊崇老庄之学,身处魏晋时期的乱世,虽然曾入过仕,但因时局动荡、政治黑暗,让他心生厌恶,于是弃官选择纵情山水,与嵇康、山涛等人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在竹林中畅饮、纵歌。后来虽然迫于政治压力再次出仕做官,他也选择了一个无权清闲之职。司马昭篡权之时受命阮籍执笔,他依旧整日喝酒,直到使者来催要才提笔写了一份文稿应付差事。不过也正是源于阮籍在政治上的谨慎避祸,他在乱世最终得以善终。第五类是善于养身、延年益寿的人,他们吐出体内的浊气,吸进清新的空气,像黑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对这一类人,庄子在文中以彭祖为例,相传彭祖寿命长达八百岁,自然是属于会养身的人。不过从后人对于彭祖的研究来看,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也就是说,彭祖这一氏族共延续了八百年,而并非是一个人的寿命有八百年。对于擅长养身的人来讲,一般修道、修佛的修行人自是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了。唐宋时期的陈抟,就是有名的道家学者和养生家,少时落地,遂隐居名山修道,对《易经》研究颇深,后仙逝于华山,享年一百一十八岁。第六类就是庄子所推崇的具有无尚之德的圣人,他们遵循像天地一样的永恒之道,无为而无不为。不用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施行仁义而自然修身,不追求功名而天下大治,不逃避世事而自然旷达,不舒筋活血而自然长寿。这样的“圣人”标准该如何达到呢?庄子认为要时刻处在恬淡、寂寞、虚空、无为的这一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像阳气一样波动;我们的内心不能被悲哀与欢乐、喜悦与愤怒、喜好与憎恶等情绪所影响;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都不应当过度劳累,不然会有损元气,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因此在庄子看来,所谓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养神之道”。对于以上这六类人,可以引用《大宗师》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我却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环境中的人”。前五类人自然属于“方内之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人,而这第六类则属于“方外之人”,就是道家所讲的完全依“道”而行的人。在这里我就先不说这“方外之人”了,因为这类人对于我们而言的确有些“遥不可及”。不过对于文中论述的这五类“方内之人”,细细品来,也觉得划分的颇有道理,当然,即使是这五类人也是社会之中少有的,因为这是需要用尽一生去不断追求才能实现的,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所谓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早已被整日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消磨殆尽了,我们有的,或许只剩下了被迫的“顺应自然”的变化!(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感谢大家观看我的原创文章,喜欢的朋友不妨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4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