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搭建“互联网+生态监测”智慧平台,实现了野生动物监测的数字化、远程化、智慧化,先后监测到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稀野生动物13种,“三有”野生动物5种,为该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你看,一只体态饱满的黑熊小心翼翼地从监测镜头前走过,不时回头观望,显得特别警惕。这是年该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时,利用生态监测系统再次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的影像。据介绍,该区发现的黑熊属于亚洲黑熊,具有头圆、耳大、眼小等特点,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等国家和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黑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活动范围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还有阔叶针叶混交林,这些森林都是它的生活区域,黑熊的嗅觉听觉比较灵敏”。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技科科长余永富向笔者介绍道。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和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栖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随着近年来,该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面积从年的62.84万亩增加到65.38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年的88.76%增加到了目前的92.34%。自年以来,该区管理局先后投入余万元,用于生态监测系统的大数据建设,已采购红外相机余台,远程监测设备12台,组成保护区生态监测智慧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积极探索生态监测的远程化、数据化、智慧化的新模式。通过在保护区内设置监测点和20条监测线路,实现了全天候远程实时监测,大幅度提高提升了科研监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快了林业信息化步伐,将雷公山建成“全州唯一,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智慧保护区。“搭建雷公山保护区生态监测系统平台,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监测方式,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野生动物活动更加真实,数据更加精确,影像资料更加丰富,为该区科学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该区管理局信息中心负责人王泽文说道。目前,保护区内已监测收集到各类野生动物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余份,其中兽类13种、鸟类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颈长尾雉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猕猴、红腹锦鸡等12种,毛冠鹿,野猪等三有动物5种。“此外,该区管理局还拓展监测对象,对保护区的秃衫、楠木、雷公山杜鹃等重点保护植物群落进行重点监测,实时监测秃衫、楠木等珍稀植物资源的生长、病虫害、人为活动等情况,为科学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该区管理局信息中心负责人王泽文对笔者说。怎么样?这些生活在雷公山的野生动物,你都认识吗?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雷公山也成了许许多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你还知道哪些野生动物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杨华王泽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