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冬天的这座东北小城,火了

发布时间:2023/2/2 2:10:44   

冬天,总得去一趟东北。

去长白山滑雪,去哈尔滨街上吃冰,

去漠河感受凄美恸人的爱情故事……

如果放眼整个东北,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还有更多小众。

△这座小城,路的尽头就是中俄界江黑龙江。图by小红书

28岁了还在上学

打开中国地图,在公鸡嘴巴最尖尖的地方画个圈,

就是城城今天要说的主角——

华夏东极,抚远。

△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一座名不经传的东北小城,

拥有最东的火车站、最东的机场、最东的港口……

被称为“东方第一县”。

纵然在众多边境城市中,

抚远,远不及漠河、延边、丹东更为人知。

可光是,这中国迎接第一抹日光的最东边,

就足够让人心生浪漫,与向往。

△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前不久,黑龙江抚远段,进入了一年一度最美流冰期。

当冰河融为一体,冰排、冰絮顺流而下。

在夕阳的映射下,相互簇拥。

一块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冰块,就这样浩浩荡荡一路奔流向东。

如同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荡气回肠。

极致的冷冽严酷,被流冰暖阳缓缓稀释,

而人心中的悲怆、清冷也彷佛在此刻,被一泻而下的日光驱散殆尽。

△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这里是抚远,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

作为中国最东边小县城,它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当你站在口岸码头,隔着铁栅栏,看着俄罗斯人上船下船。

那么近,又那么远。

从哈尔滨到抚远,冬天也只有一趟绿皮火车来回。

时光慢,脚步慢,就像穿越漫画里的冰雪小城。

△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01

凌晨三点,日出了

作为中国地理四极之一,

东极抚远,又被叫做“日出之城”。

两个月前,星球研究所的一部日出纪录片,刷屏了。

有人说,从来没有这么一场日出,让人热泪盈眶。

美到极致的背后,

是只有走边境,才能感受到东方之国骨子里,

那让人热血沸腾的民族情怀,油然而生。

△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站在抚远最高处的东极阁,

阳光洒满窗台,投射在充满欢喜的脸庞。

「你能想象吗,现在是凌晨3点,

我可能是,今天全中国第一个看到日出的人。」

纪录片里的这一刻,漫天霞光,将整片大地染红照亮。

这是抚远得到的特别厚爱,也是我们得到的特别厚爱。

因为这场时光交错的美丽邂逅,

在抚远一年四季的多天里,都会发生。

也可以说,

这里的人们,是太阳最早重新遇见大地的见证者。

夏季的日出,要比冬天来得早一些。

凌晨2点多,当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在沉睡的时候,

中国第一缕阳光就从乌苏里江对岸的远山喷薄而出。

映红了东方的朝霞。

岛上的宝塔、哨所、营房、滩涂、阔叶林形成一片柔和的剪影。

渔船往来于江面,静谧祥和一片,给人难以言语的宁静。

不多会儿,轻烟缭绕的江面被一轮红日打破,晕出缕缕金黄晨光。

所谓“沧海浴日,金轮晃漾”,不过如此。

游客追寻日出,凌晨一点得去乌苏镇的东极广场。

曾经有人驱车公里,

从佳木斯到抚远,只是为了一时兴起,兴致而归的浪漫;

有人选择在这露营,将帐篷扎在广场上,或把房车开到了这里,

颇有种等不到日出,赖着不走的架势。

这里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狭长地带的尖端。

三面环水,东面是乌苏里江以及俄罗斯卡杂克维茨沃镇。

对岸的异国风情村庄,是另一个国度,与我们隔江对望。

△乌苏里江对年的俄罗斯小镇

作为最东端的地标性景观,广场中心巨大的雕像,格外瞩目。

不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古篆体的“东”。

沿着乌苏里江一直走。

江阔水缓,捕鱼人世世代代在此为生。

这里有河口广场、太阳亭、游廊、极标、华表、四极文化墙、中国地图、入口文化石、游船码头、汉白玉围栏等等。

细细看,每一个标志,都带着不一样的意义。

乌苏镇,曾是乌苏里江三大重镇之一。

朝鲜人和俄国人在这开展贸易,繁荣一时。

诞生了富源茂、仁中利等九大商号,还有警察分所和税征分局。

可惜。

年,乌苏镇在苏军的炮火中变成一片废墟。

但今天的小镇,江水环绕,日光照耀。

一片祥和安好。

作为中国最小、也是世界最小的镇,

这里只有一户人家,一个哨所和旅店,

以及,最美的日出。

△“东方第一哨”边防哨所

02

被冰封的「东极水乡」

日出,是抚远最大的名片,但绝不是唯一。

△抚远高密度的KTV,也是一特色。图by小红书

28岁了还在上学

不论是神话故事中的白四爷庙、古老的金明文化遗址,

还是神秘的沼泽景观、珍奇的塞北野荷、看不够的塔头墩,

以及富饶的淡水鱼类王国。

东极水乡,才是它底蕴与灵魂。

△抚远湿地风光

发源于蒙古高原的黑龙江,以盘龙之势一路向东,

途径小兴安岭、完达山、布列亚特山等。

在山岭、平原之间兜兜转转,

整个流域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公里。

甚至超过长江。

△抚远湿地风光

而中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沼泽湿地三江平原,

就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松花江共同杰作。

当黑乌两江在抚远相遇,

也便成就了这大陆“东极”,如同江南水乡般的水韵风华。

年10月14日,

中俄两国在三江平原的一座小岛上,举行了一场“界桩揭幕”仪式。

岛屿一半领土,回归中国,自此开启两国一岛的历史。

这座小岛,就是“抚远三角洲”,

也就是前面提及过的黑瞎子岛。

它得名于岛上的“原住民”们——

一群眼神不好使,俗称“黑瞎子”,但耳朵灵敏,且有些霸道的黑熊。

此外,还栖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黑鹤、鸳鸯、鸿雁、棱皮龟等。

岛上植被茂盛,有低矮的树木、茂密的青草和野生的荷花。

一望无际的湿地沼泽、荒原丛林,皆是一片沃野。

俨然一座远离世俗的生灵乐园。

年,抚远修通了乌苏大桥。

将小镇和小岛连在一起,越来越多人探访这个原野湿地。

登岛后,闯入熊园,

和黑熊打个照面是极有可能的,并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熊出没”。

如果遇到它们的埋伏和抢劫,投喂些食物,也就能打发了。

然后隔江相望,看看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洛夫斯克。

这座距离抚远,仅仅数十公里的俄罗斯之城,

给人带来既遥远又相近的异国风情。

冬季,黑龙江开启速冻模式。

最低零下30°。

漫长而寒冷的冬,将这里毫无保留的冰封起来。

△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当黑龙江过了最美流冰期,

抚远,这座遥远的「东极水乡」,

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

也迎来了漫长而寂寥的冬眠。

△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03

炙热的、古老的民族

抚远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是满族肃慎人的发祥地之一。

原名“伊力嘎”。

在赫哲语中,意为“金色的鱼滩”。

△抚远的鱼博馆,藏有鳇鱼、鲟鱼等各种稀有的大型鱼类、淡水鱼王,是大饱眼福的地方。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千百年来,赫哲族人沿江而居,世世代代以鱼猎为生。

他们敬爱这片伟大的江河,

也用自己的方式,承袭生活的美好。

光鱼的吃法,就不下百种。

要了解这一点,走一趟东极鱼市,便一目了然。

吊着的哈巴鱼,躺着的哈巴鱼,以及人们手上冻成利刃的哈巴鱼……随处可见。

在这个黑龙江最大的淡水鱼市场,人与鱼撑起了鲜活且灵动的冰冻日常。

即便户外温度已经在零下30°,滴水成冰。

商铺们还是习惯早早开门,等着快递公司取货,将这严寒下的冻鱼发往全国各地。

不过一百多米的长街,雪地上却随处可见躺着的鱼,倒立着的鱼,还有晒干后又冻成了板砖的鱼。

△图by抚远文化和旅游局

一米多长的鲟鳇鱼,是抚远的特色,当地人称之为“七里”。

而抚远人引以为傲的全鱼宴,是吃货们难以割舍的远记忆之一。

此外,还有几十种外地人大都瞧不出名堂的鱼。

鱼市老板干脆直播上阵,裹着厚厚的棉服,手机上贴着暖宝宝,

向镜头外身处各地的粉丝们介绍鱼的品种、价格、特点,以及烹饪方法。

“回去用水焯一下,和土豆一起炖,暖和得嘞”。

捕鱼、吃鱼,古老的赫哲族以鱼为傲。

△冬捕。图by抚远文化和旅游局

这得益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距离海洋不远,气温低,诞生很多珍贵的淡水鱼类。

不仅拥有狗鱼、鲶鱼、嘎牙子等经济鱼八十多种。

人称“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冬捕。图by抚远文化和旅游局

更因为盛产大马哈鱼,而得了「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的美誉。

只是这“美誉”背后,又是另一番悲壮。

生于江水中的大马哈幼崽能独立行动后,便要远行北太平洋的大海去成长。

它们最远甚至可以到达白令海峡和北冰洋。

经过大海的残酷历练,成年的大马哈鱼便会义无反顾,不远万里回到故乡。

这一路要经过重重考验。

即便回到乌苏里江,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也得和黑瞎子岛上的黑熊,来个大决斗。

鱼是聪明的,它们在深水区集结,发起集群突围,密集而快速的冲破黑瞎子的包围圈,便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就像赫哲族,也总有办法。

△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丰收季,过去人们会江边生起火堆,将鱼儿架上烤架,撒上香油醋,载歌起舞庆祝。

那些贫瘠且古老的岁月里,赫哲族以鱼制衣。

△一些鱼手工艺品。图by抚远文化和旅游局

灵巧的妇女,在鱼皮上修鱼纹、鸟纹。

将最美好的东西,都绣在衣服上。

结婚的时候穿一次,去世的时候穿一次,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纵使鱼皮工艺已是过往。

黑龙江的古老往事,也随着江河岁岁年年远去。

可今天的抚远,

已成黑龙江各县市人均GDP排名的榜首。

中俄文化在这里奇异地交融。

街道上,商店的牌匾,既有俄文,也有中文。

烧烤大排档,会不经意偶遇撸串的俄罗斯一家。

△抚远街头。图by小红书

半鱼Maybe

但人们坚定的信仰,

如同乌苏里江,对大马哈鱼的牵引——

「最早沐浴晨光的土地,是吉祥的土地,

最早朝拜太阳的人们,是幸福的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1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