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西游记观音院失窃袈裟故事,蕴含哪些道

发布时间:2024/10/16 13:08:07   
本篇为漫读《西游记》系列之一。西游路上前约三分之一的磨难有三个特点:有的是师徒之间的磨合,如猴王杀六贼,收小龙八戒沙僧,也包括后来三打白骨精、智激美猴王等;有的是自己找抽给自己惹事,如失窃袈裟,后来五庄观偷吃人参果;再就是菩萨仙人啥的故意出难题,考考取经人,增加取经队伍的毅力信念,如四圣试禅心、莲花洞夺宝。直到经历了各种内外部磨合,取经队伍才达到内部协调成熟,外部经历一个个真正磨难,乌鸡国开始,这三类磨难几乎再也没出现。图片转自网络。《西游记》第十六、十七回讲的是唐僧悟空经过观音禅院,因猴子卖弄宝贝袈裟,惹出来一些祸端。故事发生在早春时节,距离东土大唐都城长安之西万里左右。情节不复杂,这里遇的黑熊怪也是一位有本事(武艺与悟空手平,进退自如猴子毫无办法)、有文化(从他给金池长老写信可见,文绉绉绝非一般书生;过个生日还称“母难之日”,文雅中透着一股孝心)、有境界(他住的妖洞“却赛蓬莱山下景”)的妖怪,道德水平虽然不高,只是见宝贝一时心贪,毕竟没吃人杀生抢美女这些勾当,若再有道德一点,完全可以称为“四有模范”。观音也发现这妖怪不凡之处,要不怎会收他看守后山门。这两回故事讲了三个道理,有必要总结。图片转自网络。一、看懂虚荣本性,低调做好自己。观音院老院主一出场就有些特殊,老眼昏花、满脸皱痕,缺牙又驼背,作者对这老和尚描绘尽显讽刺,说他像“黎山老母”“东海龙君”,其实老态龙钟不成样子;老和尚却珠光宝气,头上帽子“猫晶石”,身上锦衫“翡翠边”,鞋子攒八宝,拐杖镶云星,透着轻浮贪财,毫无佛家老主持庄严稳重风度。图片转自网络。宾主落座喝茶,老和尚主动一个劲向客人显摆他的阔绰奢华,羊脂玉盘子、法蓝镶金茶钟等等,还要问动土大唐有啥宝贝。听到悟空说有宝贝袈裟,主动就亮出家底,七八百件绫罗绮绣挂上来卖弄。图片转自网络。唐僧看人处事还是有水平的,凭老和尚爱显摆爱攀比,一眼看出老和尚是个“贪婪奸伪”之人,这种人自负自恋,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好,而且别人必须说自己好;这种人自私自狂,处处要把别人盖下去,更容不得别人拥有的比他更好。对付这样的人就两条,一是恭顺,尽量夸奖他厉害,满足他的虚荣;二是低调,即便有比他强的方面也别显摆,否则招致嫉恨打击,甚至杀身之祸。猴子没有害人之心,却也不是心胸宽广的主儿,平时也爱虚荣好强好胜,不懂唐僧苦心,非要和老和尚斗富。最后老和尚惭愧自杀,固然是自己虚荣攀比咎由自取,也同样有孙猴子卖弄好胜的责任——若猴子不惹事,师徒安稳睡一觉走了,也不会闹出人命和火灾吧。图片转自网络。除非至亲至今的人、把你的一切看成和他(她)一体的人,要慎重向别人故意显摆自己的财富、成就、幸福、才华等美好东西,这是基本人性决定的。哪怕平时关系不错的闺蜜、密友、知己等等,也要慎之又慎、注意方式方法。因为你得意忘形显摆了,表面上大家都在为你祝福,伸出拇指点赞,内心中更多的是不屑,是嫉妒,是毫无厘头的得罪,徒增别人对你反感甚至仇恨。做好自己就是了,幸福可自己感受,不可过多分享,也犯不着老想着让大家知道自己幸福,更别用自己的幸福去打搅、破坏别人的幸福。图片转自网络。二、切勿出心不良,终究害人害己。老和尚贪图唐僧袈裟,不满足看一看、披一披、披十天,而是想长久占有。他手下广谋广智的就出谋划策了,开始要杀了唐僧师徒,又觉得雷公脸那位不好对付,才想出放火烧禅房的主意,还要落个唐僧自己失火被烧死,与别人无干,达到合理合法无人知情占有宝贝的目的,一计比一计算狠毒。也许老和尚穿的戴的、喝茶器具,还有那几百件袈裟,都是这么来的?若真这样,这个观音禅院原来是个放火杀人图财害命的强盗黑窝啊。这群和尚,从出策划到决策,没有一点犹豫,更没一点走良心,很可能是干这勾当都习惯了吧。图片转自网络。被曹氏耍弄的末代汉帝但是你害了人,或者出心就要害人,则必然会遭到报应,远在儿孙近在身。你的身不一定是这辈子,按照佛学观点,你还有前生今世,而你每一世享受的果,都是无数前生造下的因。我们看历史,刘邦是大英雄,大汉开国皇帝,后世末代却被曹操几代人像玩偶似的耍弄;曹家篡了刘家皇位,没几代又被司马家当猴子耍,其实这种历史似曾相识,都可以看成冤冤相报,大英雄皇帝也休想摆脱。于是原著用一首诗警醒世人: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图片转自网络。不甘受司马玩弄的曹髦三、菩萨妖精一念,本来皆属无有。猴子找菩萨帮忙收拾黑熊怪,要变成丹药,菩萨变成妖怪朋友,哄黑熊上钩,菩萨真就变了。这时猴子卖萌调侃,说“到底是菩萨变妖精,还是妖精变菩萨”。央视《祸起观音院》,相关情节是菩萨嗔怪猴子一句“猴头又耍贫嘴”;而原著,菩萨只是微微一笑,说到“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而悟空也是“心下顿悟”。电视剧那么处理是对的,因为电视剧面向全国观众,在游戏调侃中突然冒出这么高深一句,显得大大突兀,观众看来也有些不搭,或者说很多观众都不会理解,反而影响了收视效果。而原著这句话,却似乎体现了一点佛学哲理。图片转自网络。菩萨也罢,妖精也罢,都是可以名状的“相”,任何相都在随外世周转而幻化,没有固定模样,任何概念、定义都是一种随机状态,是一种特殊时空特殊情境特殊形势造就的特殊存在,绝不是其本源面目。当一个人内心安详,充满慈善爱意,他可能就是菩萨,无论观音,还是文殊普贤,还是地藏菩萨,他就是菩萨化身;而当被贪欲邪念熏心迷惑,他就是魔鬼,或者说魔鬼附身,脱离了初心本性。而有一种本来本源的东西,可以叫“如来”,也可以叫“如如不动”,也可以到“道”,从不随外物推移,无可名状、无始无终,无来无去;那里无所谓妖精,无所谓菩萨;无所谓魔域,无所谓桃源;无所谓契丹,无所谓蒙古…所有的幻想妄想都源于这里,幻化成大千世界,幻化成种种妖精菩萨、天龙八部,在六道轮回生生不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