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天敌 >> 朱亚平走进蓝田辋川三陕西法制网
原创朱亚平乡土蓝田今天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诗词/小说/情感
锡水洞遗址
这个遗址的发掘给蓝田猿人的用火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
锡水洞遗址属于旧石器时期,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距今万年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
锡水洞遗址位于秦岭北麓辋川镇麓山南坡东沟锡水河的左岸,为双层式水平洞穴。上层主洞口高程米,洞深米,最宽处35米,平面略呈哑铃形。科学试掘处位于洞东北部洗心桥下至下层(雷神洞)。那是年6月15日,西北大学地理系到蓝田县南部秦岭进行地貌学野外实习考察,在辋川沙坪村东沟上游的一个溶洞内休息洗手时,黄春长老师意外发现一块带有臼齿的犀牛下颌骨化石、一件石器和灰烬层、木炭屑等古人类活动遗迹。
试掘查明锡水洞上下相通,并得到一个厚14.8米,可分15层的完整剖面。根据岩性,可把整个剖面划为三段:一段7层以褐色细粉碎屑堆积为主,是古人类离开锡水洞后堆积物、夹泉华和钙板。二段14层以灰烬层和黄色角砾砂含有大量古人类文化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是古人类居住的堆积物。三段15层为海绵状泉华,是洞穴形成初期,古人类未进入之前的化学堆积物。
出自中段文化层的哺乳动物化石非常破碎,多具有人工打击和砍削痕迹,数量上以鹿角、长骨和牙齿较多,并与石器、骨器、角器杂乱交错、无任何规律。据此推断它们是人类取食后丢弃的残骨,均属原生堆积。经系统研究、共14个属种,能鉴定到的有8类,该动物群中森林性动物较多,如似硕猕猴、基什贝尔格犀、蓝田犀、西藏黑熊、葛乐斑鹿等,也是常在水边生活的水鹿、犀牛等。猕猴、豪猪、水鹿等现在主要生活在长江以南热带、亚热带地区。
动物群所反映的气候处在湿热阶段,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森林原环境中,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水体发育良好。该动物群具有东洋种类,如水鹿等,也具有古北界的种类。因此该动物群有南北动物混生的特点,是一个以古北界种类占优势,过渡带上的动物群。
锡水洞遗址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制品、灰烬层、木炭屑、烧石和烧骨等。中段文化时期,充分证明古人类在锡水洞居住生活很久,并能够使用火。灰烬层、呈黑色、灰色、红色、褐色、黄色和白色。色彩杂乱,质地较细,没有粘性,含有木炭屑。剖面上呈肠状、透明状,受局部堆积层压力,中部凹下,其中黑色灰烬干密,烧石和烧土块,从所采标本观察,脉石英经火烧,表面形成黑、红色斑、结构变松散,手捏即成为棱角锐利的碎壳,壳下有层白色石灰粉未,花岗岩石被烧裂开,粘土块经火烧后变成棕红色,内部坚硬,外表裂纹纵横,部分石器经火烧后,外表特征受到损坏;烧骨、角,烧过的动物骨骼和鹿角表面为焦黑色、灰色和褐红色,有的被烧裂,部分骨器亦曾经火烧烤。
锡水洞哺乳动物群具有南北混生的特点,可与公王岭动物群对比,故其时代为更新世早期,即旧器时代,与蓝田猿人有一定的联系,是研究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用火有力证据。锡水洞是古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文化遗址,同时证明了当时古人类具有使用火的能力,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历史方面的研究价值。锡水洞遗址的发现对弘扬地方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锡水洞遗址发掘的大量文化遗存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使其成为蓝田县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且周边名胜古迹众多,具有集山水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对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推进地方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年9月24日,锡水洞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蓝田县锡水洞遗址文物管理所。由专职人员保护管理。
作者简介:朱亚平,男,陕西蓝田人,年出生于蓝田峣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年参加工作,现已在蓝田文化和旅游战线上工作44个春秋。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曾发表作品有《我和伯父永不分离》《记得咱的家》等。
作者/来源:乡土蓝田
内容如有不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