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熊氏出沮漳

发布时间:2023/1/12 21:41:02   

郭汉闵

流经当阳城区的沮河。王先进摄

姓氏中隐藏每个人的人生密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一部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迁徙交融、兴衰更替的历史。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姓氏始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武帝时期。按照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中国的姓氏皆起源于中原地区,以致于有“天下汉姓,中原寻根”之说。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姓氏既隐藏着血缘基因,也隐藏着文化密码。

中国的姓氏在形成之前,曾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时期。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姓”由“女”和“生”组成,本身就表明,中国最早的姓,皆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从近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大发现来看,中原地区早在多年前即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而南方的两湖平原在年前还处于女权时代。

中国古老姓氏的根,在南方的两湖平原,而非北方的黄河流域。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汉水流域、沮漳河流域,仍是诸多姓氏的发源地。沮漳河中下游地区虽不足平方公里,却产生了熊、庄、严、楚、荆、罗、权、那等诸多姓氏,丝毫不比中原地区逊色。

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居百家姓第68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余。熊姓始祖为楚人先祖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传说为祝融氏的后代。《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这一记载告诉我们,熊姓从先祖鬻熊开始便以其名为姓。在出土的秦国石碑“诅楚文”中,曾多次提到“楚王熋相”,从考古学的角度印证了史书所记载的楚国历代国君均为熊姓的说法。

熊绎塑像

鬻熊虽为熊姓始祖,但并不姓熊,而是芈姓。真正以熊为姓的,是楚国的开国君主熊绎。楚王族共46代君王,其中以熊为名的有29位,前后绵延千年。正是有了熊绎,才有了之后的熊姓氏族。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熊姓可能隐藏着关于华夏文明起源的一些秘密,并且至今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熊图腾

熊作为我们先民的精神图腾,有着充分的考古学证据和文献资料。叶舒宪先生的力作《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采取四重证据法,以大量的实物图像,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被历史的云雨遮蔽、湮没和遗忘了的熊图腾时期,重构出华夏文明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文化传统。熊成为我们先民的精神图腾,其秘密就隐藏在“熊”这个字下面的四点。这四点也就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火才是破解熊图腾之迷的关键。

叶舒宪先生的力作《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

那些在南方的河流边经常出没的熊,学名叫亚洲黑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黑瞎子、狗熊。在黑暗中,世上万物都是黑色的。在我们先民看来,唯有熊例外。熊虽然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与盲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却能敏锐感知光明,昼夜行动自如。在黑暗中,熊既是黑的,同时也是白的。一身的黑色,既能与夜色融为一体,也能与光明交相辉映。在熊的身上,黑与白、黑暗与光明是如此和谐完美。从对熊感知光明的神奇以及一身的黑色中,我们的先民豁然开朗:那些在他们的稻园、桑林、河流经常出没的熊,就是火神的化身,是光明的使者。他们在熊的身上看到了有着最为光明的精神世界。这就是熊走进我们先民神圣精神殿堂的秘密所在。熊从此也就走进了我们先民的精神世界,在华夏文明的演化历程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熊”字的演变

“能”是“熊”的本字。“熊”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头熊的侧面,后来表示熊嘴的部分变化为肉也就是月的形态,再后来熊的四肢演变成了两个匕形,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能”字。在“能”字出现以后,我们先民仍然意犹未尽,总觉得这个“能”字还不足以表达他们对这一神奇动物的敬畏之情。于是,在金文中,“能”字下面增加了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也就是后来的四点,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熊”字。

在我们先民对动物的命名中,唯有熊这一动物加了四点。这四点就是火的象形。汉字中凡是下面加四点的,无不与火有关。“黑”字下面也有四点。黑的色彩,就是火燃烧后留下的色彩。“黑”字下面的四点其实就是我们先民价值观的一次悄然流露。在我们先民看来,黑也就是火,是火的转化和变形。颛顼部落以及传世文献记载的夏王朝,有崇尚黑色的文化传统。他们崇尚黑色与崇尚红色,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太阳崇拜、火崇拜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能”字下面补加的四点,是我们先民对熊形象的再造和还原,也是对熊图腾的补充和完善,可谓点睛之笔。“能”字下面的四点,象征的就是一团燃烧的火焰,以及火焰所带来的光明与温暖。他们对熊的特殊感情,实际上是太阳神、火神崇拜的延伸和升华。熊图腾其实就是太阳神、火神的另一呈现形式与隐形符号。

北方游牧狩猎文明的熊崇拜

熊崇拜传统在欧亚大陆特别是北半球广泛存在。但是,华夏文明的熊崇拜传统的确显得有些另类,与北方游牧狩猎文明的熊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华夏文明的熊图腾象征的是光明,而西方文明熊图腾象征的是黑暗。殷商部落蝉熊组合图案不仅象征生命轮回,也象征黑暗与光明的转换,与北方方游牧狩猎文明熊图腾象征力量有着本质区别。

“能”字在下面补加四点后,熊这一神奇动物就始终与火焰共舞,须臾不离,直至今天。熊似乎对星星之火总是不屑一顾。只有在火焰照亮大地,才会出现熊的身影。火焰越大,熊的舞姿就越加奔放激昂。就算是到了现代语境,我们对大火的表达,总也离不开“熊熊”二字。这并非汉语词汇的贫乏,而是因为“熊熊”二字之于大火,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横断面。在《山海经·西山经》中,北方的巫师们心中升腾起的昆仑是:“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这也正是我们先民在昆仑之巅祭日时的庄严场景。这与屈原在《大招》中描绘的昆仑是高度吻合的:“熊熊赫赫,天德明只。”这一高度吻合向我们暗示:神秘的昆仑就在南方的某一条河流旁边,并且始终燃烧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汉代文物:三熊足盘龙石砚

黄帝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叫有熊氏。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在史前的中原地区,曾有一个有熊国。从《山海经·西山经》的记载来看,有熊国也就是一个崇火的部落,视熊为光明使者的部落。颛顼同样也有一个响亮名号,叫高阳氏。高阳氏这一名号象征的也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与有熊氏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有熊氏就是高阳氏,高阳氏也就是有熊氏,都是华夏族群的祖源符号。颛顼的后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熊图腾的“基因”。在后世为颛顼打造的谱系中,其后人鲧、禹死后都化身成为了熊。作为视颛顼为先祖的楚人,以熊为图腾,以熊为姓,顺理而成章。楚人的先祖祝融之墟,又称有熊之墟。

与北方诸候相比,楚国保留了更多的以巫为特征的华夏初始文明。楚文化代表的不仅仅是南方文明,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本源和原点,是我们的灵魂原乡。熊这个象征光明的图腾,不仅是楚这一族群的文化标志,也是所有华夏子民的文化“胎记”。从这一角度而言,熊姓不仅是沮漳第一姓、江汉平原的第一姓,也是华夏诸姓中的重要姓氏。

汉代文物:蹲熊

楚国被秦国灭亡之后,遗民也就以熊为姓,从沮漳河流域迁徙四方,遍布神州大地,并形成72个望族,主要郡望有江陵郡、豫章郡。从现今分布情况来看,熊姓仍主要分布在南方,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四省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从当阳分布情况来看,熊姓遍布各镇、街道,人口接近1万人,熊姓人口在全人口占比大约在2%左右,远超熊姓占全国人口的0.%。

自秦灭楚后,熊姓走向了沉寂时期。秦汉立国之初,两朝均实行了强行移徙豪强的政策,将原来六国(楚、齐、燕、韩、赵、魏)的国王裔族、豪杰名家迁往陕西或巴蜀等地。为避免株连和打压,迁徙到北方的楚君后人纷纷流落民间,改熊姓为班姓。班姓在两汉时期成为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班彪、班固、班超均为历史上的名人。这也是北方熊姓远少于南方熊姓的原因。

汉代文物:灰陶立熊

能姓也源出熊姓。楚国开国君主熊绎有个儿子名叫熊挚,本应被立为楚国的君主,但由于他有残疾,不能立为王,于是熊绎就把他封在夔(今湖北省姊归县东),为楚国一附庸国,时称为夔子。鲁僖公二十六年,楚国王室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理由,灭掉了夔国。这一国的人本来为熊姓,为避免被株连,于是去掉四点,改为能姓。

楚庄王为楚国一代名君,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并称“春秋五霸”,“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的典故皆出自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楚王。楚庄王去世后,谥号为“庄”。楚庄王的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庄姓改庄姓为严姓。到了魏晋时期,不少严氏又恢复了庄姓,于是形成庄严两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楚庄王既是庄姓之祖,也是严姓之祖。天下庄姓严姓的祖地均在沮漳河流域。

汉代文物:三熊足绿釉陶仓

楚姓、荆姓均因国号而来。据《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的记载,熊绎立楚国于南阳盆地的丹阳之时,国号荆,后迁都于沮漳河流域的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荆氏、楚氏,形成后来的楚荆两姓。楚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位,当代楚姓人口大约28万。荆姓一直人丁不兴旺,但因为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使得荆姓被大众所熟知,目前在百家姓中排位。荆氏楚氏族人多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

罗姓源于罗国。罗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分封国,为汉阳诸姬之一,地处今湖北省宜城县。公元前年,罗国被楚国所灭,并将罗国贵族迁徙到沮漳河下游一带(今湖北省枝江江口、七星台),罗国后人于是以国名“罗”为氏,后形成罗姓。罗姓主要分布于四川、广东、湖南,江苏四省,在新百家姓排名第20位,在旧百家姓排名第75位。

位于当阳两河镇的古糜城遗址。周新仕摄

那姓、权姓均源于权国。权国是周王朝在南方江汉平原的一个分封国,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的荆门、当阳、沙洋全境,以及宜城、钟祥、远安部分地区。权国都城位置一直存有争议,一说位于沙洋县马良镇汉江与竹皮河交汇处,另一说位于当阳两河镇的糜城。据《左传·庄公十八年》的记载,楚武王灭权后,将权国贵族迁徙到那处(在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那口城一带)的地方,权国后人于是以国名“权”为氏、以所居地“那”为氏,后形成权那二姓。

沮漳河流域之所以成众多姓氏的祖地,是因为强悍的楚国,更是因为楚人血脉所携带的强大文化基因。

作者:郭汉闵

作者简介:郭汉闵,男,现年59岁,年7月毕业于原宜昌师专中文科,曾从事教育、新闻、政研等工作,现在当阳市政协机关工作。有专著《隐形的南方》出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8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