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天敌 >> 西游真有趣六,菩提是个好老师
文/刘训山
在明瞿汝稷《指月录》云:“(释迦牟尼佛)自降生后。种种神异。具如经言。至四十二(正宗作二十七)年。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生老病死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于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于是诸天捧所乘马足。超然凌虚逾城而去。曰不断八苦。不成无上菩提。不转法轮。终不还也。净饭王思甚。遣其臣劝谕还宫者万计。确然不回。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
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世尊自思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脱。吾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于尼连河。天为之偃树。世尊援之而出。受牧牛氏女所献乳糜。寻诣毕钵树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藉坐。景云祥风四起纷披。天魔念。世尊道成。且受折抑。率众作难。穷现可怖可欲诸境。世尊泊然不动。以指按地。地大震。魔皆颠仆。于是降之。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乃於穆王三年癸未(正宗作昭王三十三年戊寅)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时年三十矣。(或云成道于腊月八日。以周正二月。乃夏正腊月也)。”
《大唐西域记》云:“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所以菩提一词,在梵语中就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对于频临绝境的石猴来说,就是这样的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绝处逢生。
作为一个好老师,他首先得博闻多识。你看须菩提祖师“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便知。
其次他得能说会道,你看他“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便知。
再者他得能明辨事理,你看他“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便知。
菩提祖师教育石猴的方法,首先是就在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就暗暗点明,他知道石猴的来意。““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意思就是,你已经衰老不堪,我可以让你返老还童。
石猴自然欢喜。菩提祖师又告诉他门下的源流,给他起名”悟空“,告诉他入得其门,“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欲得长生须得返本归元,懂得“空寂自然随变化”,才能“真如本性任为之。”
他为了磨练孙悟空的耐性,就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孙悟空竟然毫无怨言。
这就似禅宗六祖慧能初见五祖弘忍,被遣“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孙悟空一日听菩提祖师开讲大道,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就似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孙悟空之笑,亦正是会心一笑。
菩提祖师见孙悟空能耐得住寂寞,并且悟性颇高,于是故意讲些旁枝末节,看孙悟空会不会迷恋:“‘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但凡把自己喜欢的做好,就是幸福。这幸福,就是所谓的正果吧。
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此处好似悟空没主意。
祖师接连给他说了‘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之道,悟空一听不能长生,俱不愿学。
《西游记》如此道:“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这一段应该是吴承恩对《坛经》的模仿,因为《坛经》中也曾道:“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慧能其偈悟空见性,五祖知而密授其法。悟空亦是如此,而得菩提祖师秘密传授长生之法,避灾之法。可谓因材施教。数年之中,将孙悟空教导成海内第一妖王,和天宫第一战将杨戬战个不分胜负,孙悟空固然有超人的天赋,菩提祖师所教导的法术武功也是三界中超一流的。并且我还怀疑,在《西游记》中,杨戬、黑熊怪、和孙悟空拜把子的那些妖怪,以及一些有本领的魔头神圣仙佛,应有一部分是菩提祖师的弟子呢。
然而何以菩提祖师何以知道悟空在大众面前卖弄变化之术后,却要驱赶悟空下山呢?并且还不许悟空说是他的徒弟呢?
你看看菩提祖师教给那樵夫的歌词:“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他其实可以施展仙法,给些那樵夫钱财宝贝的。
你再看看他门下的弟子,也要自己劳动。他也可以施展仙法,让自己的门徒不用劳动。
但这样就和他所追求的不生不灭,空寂恬淡的生活背道而驰了。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果然后来商纣王骄奢淫逸,暴虐无道,终于亡国。
所以菩提祖师担心悟空名心一起,利心随之。小利得手,又逐大利。利欲熏心,必不择手段。天长日久,终遭报应。没了依靠,他才会有所顾忌,三思而后行。
有人说菩提祖师可以废了悟空的武功啊。大恶未彰,就废除孙悟空的武功,名不正言不顺啊。并且他也希望通过更多的磨练,使孙悟空懂得,长生不老,并不是神圣仙佛的终极之路。功名利禄,也不是神圣仙佛的终极之路。要不他教孙悟空跟斗云干什么?那跟斗云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从东土大唐到灵山的取经路也是十万八千里。这不是巧合。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唐僧问他西去取经的路径。乌巢禅师竟然回答:“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孙悟空竟然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可孙悟空以前并没有去过灵山呀,这是不是不懂装懂?
不是,因为,西牛贺州只有灵山,没有灵台方寸山,灵山就是灵台方寸山。而乌巢禅师,就是菩提祖师。可惜孙悟空不知道。
以鸟巢为住处的,唐朝有一位鸟窠道林禅师。《五灯会元》载:“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
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狐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葢,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磅郡,因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有云师名圆修者,恐是谥号。)
乌巢禅师的原型,应该就是这鸟窠道林禅师。这神圣仙佛的终极之路,应该就是鸟窠禅师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是超越小乘佛教的自了而化为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而唐僧师徒的一路西行取经,就是把金蝉子的”知了知了”的“道得”,化作脚踏实地的“行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