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天敌 >>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样板
本报记者杨旋
近日,体现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和国民认同的首批中国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国家公园自诞生起就备受瞩目。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建立国家公园是如何考虑的?国家公园怎样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后国家公园建设如何继续推动?围绕上述问题,10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介绍5个国家公园的详细情况。
一种更好的保护:突出原真性、整体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在发布会上表示,设立国家公园,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大尺度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具有国家代表性乃至全球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集中分布区,以及原生态强的自然区域,从而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
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体制试点基础上,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和范围,将长江的正源格拉丹东、长江的南源当曲、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等区域纳入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范围,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源头的整体保护,区划面积由试点期间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加强对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植被盖度明显提高。
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野生大熊猫密集区域,还有主要大熊猫栖息地以及主要的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廊道和走廊带,都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完整保护。整合了6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了原来各个保护地之间互不联通、存在着保护空缺的问题,新划进了20%左右保护地之间的连接地带,整个保护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公里。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将近年来监测确认的东北虎、东北豹的跨境迁移通道、繁殖家域、定居区、活动频繁区、潜在栖息地以及连接区域等均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将原来各类保护地保护野生东北虎豹栖息地的面积,由39%提高到90%以上,使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进入、定居、繁殖和扩散通道都得到了系统保护,生态过程更加完整。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负责人侯翎介绍,不仅东北虎豹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梅花鹿、棕熊、亚洲黑熊、水獭等野生动物也得到了很好恢复,实现了在国家公园内万物各得其所、自由自在,“并育而不相害”。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整合了海南中部的尖峰岭、霸王岭等20个自然保护地,以及连接保护地的生态廊道,一并纳入公园范围内,解决了人为割裂、保护空缺等问题,使保护面积从原来的平方公里增加到平方公里。同时通过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害的天然林和受干扰的次生林,逐步恢复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逐步打通动植物的物种迁移、传播通道,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更加完整的生态空间。
一种和谐的相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我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既要保护自然生态,又要安排好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成为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在发布会上介绍,国家公园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人地和谐:首先是做好每个国家公园的规划,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国家公园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是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区、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原则上只对科学研究、考察、监测等活动开放。一般控制区则对公众开放,主要开展自然教育、自然游憩和生态体验活动。
引导原住居民绿色发展转型,特别创新一些特许经营的模式,优先考虑当地居民或当地企业参与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项目,支持当地居民在适宜的区域从事一些像林下经济、农事体验等经营活动,推动园区居民的转型发展,也鼓励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科普宣教等活动,引导和支持当地政府在国家公园的周边或者入口建立一些入口社区,发展特色小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在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道路上,武夷山国家公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负责人林雅秋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立了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林权所有者补偿等政策。对区内多万亩的生态公益林,按照每年每亩32元的标准给予补偿,比公园外的其他生态公益林增加了9元。探索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在林农自愿的前提下,签订4万多亩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协议,按照每年每亩余元的标准给予补偿。完成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多亩,按照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与管理。实行景观资源山林所有权、使用管理权“两权分离”管理,对7.76万亩集体山林建立与旅游收入联动递增机制,平均每年给村民“分红”多万元。
各个国家公园都建立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一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政策在逐步完善的同时,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增强居民获得感,使区域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始终处在一种良性的、互动的协调之中,最终将国家公园打造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
“国家公园不能建成无人区,也不是一个隔离区,更不是我们人为设定的一个禁区。”李春良表示,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让生态保护和生态游憩、生态体验相得益彰。通过国家公园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最美、最优质的生态产品。
一种科学的布局:尊重自然做好空间规划
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标志着国家公园事业从试点阶段转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但这只是一个起点。唐小平表示,下一步要组织编制5个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组建好公园的管理机构,依据批复的边界范围进行勘界立标和自然资源资产的确权登记,按照每个国家公园的具体生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做好保护和社区协调融合,提升国家公园的管理能力。
未来国家公园的设立,将依旧坚持国家立场、系统思维、科学布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最新成果为底版,尊重自然规律,识别自然保护空缺、整合自然保护空间,实现重要自然生态跨行政区域、跨流域的整体保护。
今后将尽快研究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在全面系统分析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的基础上,将不同自然生态地理单元区划中能够代表国家形象、体现全球价值、国民认同度高,又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科学内涵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下一步重点将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还有广阔的海域,创建国家公园。比如像黄河口、秦岭、若尔盖、南岭、辽河等这些区域,将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推动后续的正式设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