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巴中日报
图一:米仓山生态良好,是野生动物繁衍的天堂。张学金摄
图二:猎枪(资料图)。
图三:猎狗。
图四:狩猎“坐交”处。
夏冬
狩猎,一种捕杀或猎取野生动物的行为和活动。米仓山,川陕两省界山,绵延数百里,植被丰茂,林莽深深,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靠山吃山是很多米仓山人的传统,上山打猎也是他们讨生活的方式之一。随着时代推移社会进步,以此为业者逐步减少,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打猎仅成为部分深居米仓山的人们闲暇时节游戏娱乐的方式。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后,米仓山打猎现象彻底绝迹。
年轻时,笔者在南江县关坝镇工作十余年,对米仓山十分 敬山和还山
此次寻访异常艰难,因狩猎早为国家明令禁止,人们对此话题无不讳莫如深,十分敏感。无论是谁,只要一提起打猎的事,都会矢口否认。好像只要坐实是猎人,就会被马上抓进去一样。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用根火柴就可以将空气点燃的下午,在米仓山深处的小田村,找到早年教过一名学生的家长,跟他聊起打猎的事。
老人姓张,年近八旬,身着一件蓝色的汗衫,坐在竹躺椅上,悠闲地吹着电扇。一头银发如冬日里米仓山顶的白雪,格外引人注目。沟壑纵横的脸上,仿佛隐藏着说不完的奇闻异事。提起早年打猎,老人原本眯缝着的双眼,即刻发出异样的光,好像瞬间就回到昔年,马上就要肩扛猎枪,带着猎狗在丛林中奔跑一样。
一开口,老人就将我们带进了曾经的岁月。老人说,米仓山狩猎由来已久,早在远古时期,巴人射虎就发生在米仓山大坝境内。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北伐,厉兵秣马牟阳城,闲暇之余,将士在附近山中狩猎以补充粮草改善生活。后来历朝历代,米仓道作为联系川陕两省的重要通道,商行客旅往来不绝,大坝和关坝作为山中仅有的两块平地,或屯兵或养马,人丁冷清兴旺起起落落。传说,大坝曾经三千烟户百业兴盛,关坝也历经从胡家场到官坝场的历史更迭。近代,米仓山因山深林密资源丰富成为躲债、逃荒人的天堂。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远有营山、仪陇,近有汉中、长赤、正直等地人口迁居关坝和大坝及附近村社,狩猎就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其实,他们就是奔米仓山而来。老人讲,米仓山无边无际,山里有无数的药材、无数的飞禽走兽,只要手脚勤快、胆大心细,就会有收获,就能吃饱穿暖活得富足滋润。他们先居于林莽之中结草为庐,刀耕火种、采药狩猎。随后修房造屋、开荒造田,精耕细作。忙时耕种,闲时打猎采药,靠山吃山成为主要谋生手段,靠这些手段他们在米仓山生存延续和发展。这里很多姓氏、很多村社就是由此形成的。因此,他们对米仓山充满了感激,播种和收获、采药和狩猎,都要举行敬山仪式,表达对米仓山的敬仰和感恩。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下户后,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住在米仓山的人,尤其狩猎者都沿袭了这些习俗。
猎人对敬山特别重视。老人讲,狩猎敬山分很多种,上山之时的敬山尤其重要。每当打猎之时,一大早,猎人们就聚在一起先敬山,再商量打猎的分工和各种细节。敬山时,大家一起走出家门,找一块平坦处,恭敬地点上纸钱,拈五炷香点上,向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躬腰作揖。敬山者双手拈香,口中默念“梅山三洞,管山土地,唤狗二郎,全程奉请,诸神师祖,显圣显灵,护佑弟子,路路平安,空手上山,满载归家”,此时也可许愿“诸神如若显圣,我等时刻感念,满载归来之时,定把大红公鸡奉上”,转满一圈,将香插在地上,再将敬酒满上,敬山就算完毕。这里焚香为何不是三柱而是五柱?主要上山打猎不比其他事情,山高路险,或猎枪伤人,或野兽伤人,或其他意外,风险无处不在。狩猎首先要确保猎人自身安全,再求其他收获。所以敬山者要拈五炷香向五方拜,意在祈求各路神仙和师祖合力保佑猎人平安。打到猎物之后也要敬山。此时必须将公鸡献上,以示还愿。打中猎物的枪手称“红手”,意为中彩,“红手”在分猎物时,惯例是会分得猎物的头和五脏六腑。在食用前,要将头和五脏六腑都切一点用来敬山,此为“还山”。“还山”还必须还“全山”,就是头尾和五脏六腑齐全,才算虔诚。另外,狩猎者年头岁尾要敬山,吃猎物的时候也要敬山,此时要将鸡头和弄干净的肚腑用来敬山。之所以这么多环节都要敬山,就是提醒猎人,时刻牢记米仓山的存在,感恩米仓山的给予,表达对米仓山敬重和膜拜。
狩猎的准备
老人讲,狩猎一般在山上下雪的时候。此时已是岁尽腊残,正值农村闲散时节。粮食已收到仓里,红苕藏在窖里,肥猪杀了熏在火堂上,外出挣钱的人也回家了,人们似乎忘却了一年的辛苦和劳累,不时到关系好的人家走走。夜幕降临,米仓山早早地躲进浓浓的夜色里,格外寂静,只能听见房前屋后的林子里,不时有山鸟在扑腾,汩汩的流泉在轻轻流淌。几户人家的村子,不时有狗子对着夜色里的一星亮光吼叫几声。屋里,七八人围着红红的火塘,说着天南地北家长里短的闲话。夜渐深,外边的雪下得簌簌直响,估计山上应该已经覆上了一层白。这时有人提起打猎的事情,一听这话,大家异样地兴奋。有人说刚刚回来时,在路上看见了新鲜的脚印和粪便。于是,大家就此商量打猎的事情,先是说脚印的样子,估计是什么东西,大概在什么地方,再选几个“交口”,谁谁“坐交”,谁谁当“撵脚”,这些都要一一商量妥当。时间在争议中慢慢流逝,分手时,还不忘相互提醒要早一点。
次日,人们一大早就到了约定的地方。其实昨晚大家在床上都很兴奋,老是想着明天打猎的事。那时的打猎,已非早年的打猎。以前米仓山人打猎和播种、挖药一样,就是为了生存,如果打不到猎物,可能一家人就吃不上肉,孩子就上不了学,压力山大。彼时,土地已下户,家里有余粮,吃肉有肥猪,住上了大瓦房,打猎完全成为闲暇时节的享受。一年到头辛苦劳作难得放松,更不说什么娱乐,想到明天就要扛枪上山,追着猎物满山跑谁不兴奋?
一早醒来,草草地吃点早饭,到楼上取出很久没用的火枪,用废旧的洗脸帕将枪身上面的灰尘擦拭干净,试试枪机是否灵性,火道是否通畅,看看枪管有没有异样。仔细检查后就是装枪,取下挂得高高的药壶,往枪里装一小杯火药,将枪口朝天轻拍枪身,找一团收集好的长头发结成小团用长签子塞进枪管,再取下盛铁砂子的牛角,倒出十几粒铁砂装进枪管里,又用结成小团的头发把枪管塞紧,再放一点引药在火道里,垫上小块胶片放下枪机,装枪就此完毕。其实,装枪顺序、力度以及药量都很讲究,把握不好就有隐患,比如火药装少了力不够,多了会炸膛。装好火药后,只可将枪管朝上轻拍枪身,让火药在枪管里自然平实,不能用力去筑,否则就会引爆。装好火药和砂子后塞头发团,是为固定火药和砂子,如果此次没开枪,还可把头发取出,倒出砂子和火药以后再用。再如,打小猎物装铁砂子,打野猪等大的猎物就要装上截成小段的铁丝,杀伤力才够。那时,除乡里的武装部外,农村是没有制式步枪或猎枪的。山上猎枪全是自制,火药用木炭、硫磺、硝碱兑成,铁砂子是自己烧铁水往地上撒泼的。这些东西外观粗糙,经济适用,但也弥足珍贵。
热闹的围猎
到了约定的地方,天还没有大亮,山山水水早已白茫茫一片。猎人们趁早开始敬山,祈求山神土地和祖师爷,保佑大家平安,有所收获。随后,大家再次明确“坐交”的点位和人选,“撵脚”人数和路径。然后按各自的分工,迅速向各自的岗位奔去。
这里“坐交”和“撵脚”都是狩猎的行话。“坐交”就是打猎时,猎人在山路交叉处预先埋伏起来,坐等猎物到来将其开枪击毙。“坐交”者要枪法准,反应快,心理素质好,精神高度集中。如果猎物跑到交口,坐交者还没准备好,或因害怕、分神没瞄准打偏,被同伴责备事小,有时可能还有生命危险。尤其遇到打野猪更要高度警惕,山里有“一猪二熊三豹子”说法,野猪受伤后可是猛过黑熊的,那对吓人的獠牙可直接戳穿人的肚腑和胸膛。由此,打黑熊、野猪之类凶猛的动物,大都要三五人甚至更多人分工合作,一起围猎。在判定猎物所在地之后,找好“交口”,“坐交”者守候在好隐蔽、有退路的“交口”上严阵以待,只要猎物“上交”,十之八九逃脱不掉。大冷天蹲在树林里,一动不动地静候猎物到来,那滋味可真不好受,但一想到左眼微闭右眼瞄准,食指搂火的瞬间,一团火扑向猎物的刺激,也就释然了。
“撵脚”又叫“撵山子”,即惊扰、追赶猎物的猎人。“撵脚”全要脚力好、声音大、眼睛尖、反应快。打猎时,“撵脚”需通过查看猎物留下的足印、粪便、气味,迅速判断猎物的种类、公母、大小,以及奔跑的方向、过去的时间,迅速“报交”(将动物奔跑的情况告知“坐交”者)。由此“撵脚”要对不同猎物的习性非常熟悉才行。撵山还需一只好猎狗配合。好的猎狗个头不一定大,但奔跑的速度要快,要能灵活地钻刺芭越障碍。因此,“撵脚”选猎狗就十分讲究,必须要找山谷高、后腿弯、前胛宽、耳朵垂的土狗,从小加强训练,让其看脚印、闻气味、撕咬野兽,与猎人朝夕相处,培养默契。“撵脚”带的猎狗,领悟意图的能力强,和主人配合密切,打猎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围猎时,当“坐交”者赶到“交口”做好准备时,“撵脚”已领着猎狗赶到发现脚印或粪便的地方。他仔细察看猎物的足迹,让狗闻一闻猎物的粪便,然后沿猎物留下的足迹一路追赶。这时“撵脚”要带着猎狗边跑边留心足迹变化,高声吆喝,指令猎狗惊扰动物。发现猎物要到哪个“交口”,就立即“报交”,大声告知“坐交”者“前边伙计,来到了!”。“坐交”者也要与“撵脚”密切配合,听到“报交”声后立即瞄准,等待猎物到来。如果发现猎物先行跑过“交口”或来不及瞄准,“坐交”者就会大声应答“过交了!”引起下一个“交口”注意。围猎时,往往有多位“撵脚”,带着多只猎狗响着铃铛,从不同方向,将猎物往交口上赶。这时,“撵脚”的指令和“报交”声,高亢悠扬,犹如吼着有韵无字的《撵山号子》,穿云破雾,在山谷中缭绕不绝,再伴猎狗狂怒的吠叫,和着“坐交”者不时响亮的应答,偶尔枪声轰鸣,迎来山鸣谷应,仿佛一部惊天动地的大戏,正在天地之间上演,此等场景,身居山岭的猎物何曾经历,无不惊慌失措四处乱闯,而围猎者莫不高举猎枪开怀大笑。
其实,狩猎要的就是这场面、这氛围和气势。打到猎物更好,没有打到猎物也不后悔,只要听见了声音、看到了场景,参与其事,猎人就感到很带劲、很满足。这时,围猎已经演变成米仓山男人的游戏了。
规矩和传说
老人讲,狩猎有很多讲究和规矩,比如,狩猎的日子忌逢七,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可外出打猎,上山不能说肚子饿,不能说跑不动,更不能将打猎的方向及地点告诉别人,就连亲人也不例外,和无关的人交谈时,不能讲计划打多少只野兽或想打到何种野兽,猎人相信野兽有事前预知的本领。出发前,必须虔诚地敬山。打猎途中,遇到其他神庙也要叩拜,不可扬长而过。在山上吃饭,要预先刨几粒米在干净的地上,以示敬山。
又如,打到大型猎物后,“见者有份”。无论认识与否,只要你跟着跑了一趟,或行路碰上获得猎物的时候,狩猎者都一定要分一份给你。如果你无法带走,便要请你到家里去喝几盅酒。你若执意不从,反会惹得主人不高兴。但是,枪手首先必须分得猎物的头和五脏六腑,“撵脚”必须分得猎物的腿,余下的才能分给别人,这也体现了对猎人劳动的尊重。
再如,狩猎讲究不斩尽杀绝,不可心狠。米仓山猎人历来就有“怀孕的不打,未成年的不打,已经受伤的不打”的三不打行规。据说,米仓山猎人中高手如林,有的还身怀绝技。“黑山让路”和“翻砂盗子”就是本领高强的猎人打猎时常用的法术。前者说,施法者可用法力将整座山罩住,让山里的动物只能在指定的路道上跑;后者讲,被施法术的猎人打猎时,在枪和药都正常的情况下,瞄准猎物,或开枪哑火,或枪虽响却伤不了猎物,因枪里的铁砂子在出枪管的瞬间,就被施法人盗走,响的只是空炮,砂子却到别人的口袋里去了。两种道法,前者是堵住动物出路,让人肆意猎杀;后者要限制猎杀,保护动物。还有对猎狗的法术,施法者可让猎狗表面在撕咬动物,实则在对着树根狂啃,直至狗嘴鲜血直流都不停止。此法虽看似虐狗,貌似残忍,初心则也在于保护动物。
而另一传说却从相反的角度,教人放弃贪念与动物和谐相处。传说,大约两百多年前,米仓山深处盘龙湾附近有个盘龙村,村里两位猎人文善、刘汉雄力气大枪法好,为人和善,时常帮助别人,声名远播。远近猎人大都拜两人为师。有天晚上,文善、刘汉雄做了同一个梦。梦里,一位慈眉善眼的白发老者对两人说,明天午时,将有大批生灵借道盘龙湾,拜请二位善人一定高抬贵手枪下留情,尤其是要给领头者生路,千万!千万!说完,老者向着两人一揖到底后,立即消失。文善对此不以为意,以为仅是南柯一梦罢了。谁知天刚亮,刘汉雄匆匆跑来,将昨晚所做之梦告诉文善。文一听不禁大惊,竟有此等怪事,于是将自己也做了同一梦的事告诉了刘。当年正遭大灾,村里多数人家种的粮食颗粒无收。两人一合计,这可是老天要帮我们啊,何不趁此多猎野兽,也帮村民度过灾荒。于是两人一边使“黑山亮路”之法,堵住其他道路,一边叫来村里年轻人,迅速架高台设关卡,以便更多地猎杀野兽。刚刚准备好,午时就到了,由远及近的隆隆声骤然响起,文善、刘汉熊赶紧嘱咐年轻人,端起火枪瞄准声音响起的方向。他们两人也在路道当中端枪瞄准,与众不同的是,两人枪里装的全是猎杀大型野兽的短铁丝。两人一边瞄准前方,一边脑子里回想昨晚白发老者的话。而他们更好奇的是,领头的野兽到底是什么,让老者一再请求他们手下留情。正想着,前方烟尘起处,一只体形硕大的野兽渐渐露出头来。只见其浑身闪着微光,头上一只短角特别引人注目。这难道不是传说中的犀牛?看到这,两人不禁想起,此物肉质无比鲜美,短角和皮张也特别珍贵,如果击杀,将既饱口福又赚大钱,至此,已完全忘记了昨晚白发老者的嘱咐,食指不禁扣动了扳机。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轰响,两人眼前却是一团黑雾闪过,前胸一紧齐齐晕了过去,三天后终于悠悠转醒,两家虽遍请名医,却因伤势过重,回天无术。弥留之际,两人告诫家人和弟子,打猎一定不要心存贪念,否则将身遭横祸。从此之后,弟子和家人谨记教训并传承至今。
文、刘二人本性善良,做了许多好事,面对巨大利益却也禁不起诱惑,违背初心,以致遭受杀身之祸。他们以自己的遭遇,以生命为代价,告诫猎人,打猎莫贪心,贪心必出事!两百年来,米仓山的狩猎者,感念文善、刘汉熊留下的“黑山让路”“翻砂盗子”的秘诀,和“不贪心不绝杀,适时收手”的临终嘱咐,尊其为师祖并一直敬仰供奉。
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出台《野生动物保护法》明令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米仓山人积极配合政府,主动上缴所有枪支弹药。从此,米仓山狩猎成为历史。
放弃对米仓山生灵的猎杀,与之和谐相处,这何尝不是感念米仓山更好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