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75岁河南老农逃跑计划独自骑行11万

发布时间:2023/4/22 18:58:44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是说的《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他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却为了心中的绘画理想抛妻弃子,远赴异国他乡。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位追寻“月亮”的人,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决然踏上骑行之路。他叫徐玉坤,是一位河南农民。但与书中的主人公不同的是,徐玉坤是在承担了对家庭责任后,直到61岁才开始自己的寻梦之旅。

十多年来,徐玉坤骑着自行车,踏遍了全国33个省和地区,他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世界,足迹遍及世界上25个国家,独自骑行了11万公里的路程。

被“束缚”的生活

年,徐玉坤出生于河南南阳一个农民家庭,他家境贫困,全家一年到头都吃不上一斤肉。

5岁那一年,徐玉坤的母亲去世了。当时他还是个懵懂的孩子,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看到躺在棺材里的母亲,以为她只是睡着了。

母亲的去世让本就贫困的家庭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也给徐玉坤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童年不幸,不过随着徐玉坤进入小学,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到的知识,让徐玉坤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和幻想。

但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将徐玉坤这些期待和幻想打碎了。

13那年,徐玉坤的父亲因为常年辛苦劳作导致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当时他的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照顾父亲的重担就落在了还是个小小少年的徐玉坤身上。

徐玉坤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校,一头扎进了繁重的农活中。每天除了到生产队挣工分赚取生活所需外,他还得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年,徐玉坤结婚了。结婚后,徐玉坤家里分到了七亩地,地里种了小麦还有棉花等作物。

在如今机械化普及的年代,七亩地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几乎全靠人力耕作的七十年代,七亩地要想能有好的收成却需要他和妻子两人起早贪黑地忙碌。

但好在结婚后,按照徐玉坤家乡的习俗,两个哥哥和他一起承担了照顾父亲的责任。徐玉坤说,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才知道,原来照顾父亲可以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虽然哥哥们在外地工作,但嫂嫂们会经常来照顾父亲,徐玉坤轻松了不少。

饶是如此,经济上的压力还是让徐玉坤倍感沉重,还因为缺钱出现过被父亲误解的糟心事。当时,由于他们兄弟三人约定每人每月交5元钱给父亲作为生活费。但有一次,由于徐玉坤实在手头拮据,想晚几天再把钱补给父亲。

谁料父亲却误会他是不想给赡养费,在村子里摸黑走了几百米,大骂他“不孝”“不给赡养费”。

父亲的这一举动,让徐玉坤觉得十分丢脸,无奈之下,他只得向人借了5块钱,将赡养费给填上。

“复活”的骑行梦

年,徐玉坤的父亲去世。这一年,他的父亲已是88岁高龄,也就是说,从他父亲失明那一年算起,徐云坤已照顾了父亲整整三十年年。

悲痛之余,父亲的去世也让徐玉加上坤也感觉到身上的担子陡然轻了下来。

其实这么多年来来,徐玉坤心底一直有一个渴望,就是要骑上自行车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虽然徐玉坤13岁就辍学了,但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一习惯充盈了他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丰富让徐玉坤对外面的世界愈加渴望。

而这些年来,因为要照顾父亲,他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隔壁县城,还是因为那年家里缺少粮食,他不得不去买些红薯干填饱肚子。

长久以来,辛苦的劳作、生活的不如意等种种的身体和精神上长期的压力,让徐玉坤迫切需要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就是骑车旅行。

但他从不敢将这份渴望和梦想和别人说。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连“旅行”都是一件新奇的,没多少人体验的事儿,更别提“自由骑行”这么新潮的事物了。一旦说出去,他面对的必然是所有人的不理解和耻笑,加上老父亲也离不开自己,徐玉坤便将这个梦想死死压在心头。

直到父亲去世,徐玉坤心底的梦想也悄悄“复活”了,但他看着尚且年幼的女儿,深知现在不是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

但已经“复活”的梦想却不再沉寂,只要闲下来,他满脑子都充斥着骑行的事。他开始不断地设想着如果骑行要去哪儿,会面对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这些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日夜纠缠着他,导致他严重失眠,经常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

好不容易十年后,徐玉坤的四个女儿都已长大,还有两个女儿成家了,徐玉坤觉得时候终于到了。他兴冲冲地准备了许多骑行的装备,跟家里人宣布自己要骑自行车去旅行。

很快,家里人的反应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觉得他这是要抛下家庭,不仅坚决不同意,还叫来了亲戚们和村里的长辈们专门给他开了一场“家庭批判会”。在众人的阻挠下,徐玉坤偃旗息鼓,暂时放下了外出的打算。

女儿们以为父亲只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过一过休闲生活,便一起凑钱让徐玉坤去了一趟黄河旅游。徐玉坤乘着火车来到了黄河边上,看着母亲河的滚滚波涛,徐玉坤被深深震撼了。

这一趟出行,并没有如同他的女儿们想的那样,打消徐玉坤骑行的念头,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

他俯首叩地,对着黄河留下了“绝不向命运低头,为自己活一回”的誓言。

“出逃”计划

而这个誓言,在8年后终于等来了兑现的时机。

年春节,四个都已经成家的女儿们回到家中和徐玉坤两夫妻过年。团圆饭上,女儿们对辛苦了一辈子的徐玉坤说,您以后不用再去地里做繁重的庄稼活了。

听了女儿们的话,感动之余,61岁的徐玉坤内心隐隐躁动起来。女儿们的本意是让徐玉坤从此以后可以享享清福了,但徐玉坤的想的却是:时机到了,终于能为自己梦想活一次了。

从那以后,徐玉坤便开始制定自己的“出逃”计划,并开始了精心的准备。

为了自己的“骑行梦”,这些年徐玉坤其实已经陆续做过一些“前期工作”,包括查找旅行地资料,熟悉地图和规划路线等。现在,他要做的是一些更具体的准备,比如购置装备。他陆续购买了一些骑行需要的物品:自行车、帐篷、手工缝制的打包、指南针、相机、地图、衣物和修理工具等等。

做过一次“出逃宣言”的他深知家里人不会同意,所以这些准备他都是偷偷进行的。为了不让家里人看出来,在准备物资的这一段时间,徐玉坤每天在家里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老实安分”极了。而这些一点点添置的东西都被他存放在了对他骑行计划唯一知情的好友老张的住处。

徐玉坤将自己的“出逃”时间选择在一天半夜。等妻子睡熟后,徐玉坤悄悄下了床,溜出了门,跑到了老张家里。跟老张简单交代了几句后,徐玉坤就带着块钱和装备,跨上他早早就准备好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如同他想象中的“飞鹰”一样,离开了村子。

半夜里,他的家人们发现他不见了,焦急地找了一宿。而徐玉坤直到跑出村子多公里,才在早上七点的时候跟家人联系,说自己已经走了,不要找他。

简单交代完,没等家人们宣泄错愕和不满,徐玉坤就挂了电话,继续自己的骑行之旅。

骑行路迢迢

徐玉坤第一次骑行的目的地是北京。他早就想好了,第一站一定要到天安门广场。到了之后,他要向毛主席和党宣誓:自己的大旅行开始了!并以此作为自己骑行计划开始的仪式。

计划听起来雄心壮志,但其实第一站就不轻松。北京和南阳的距离有将近0公里,离得并不近,骑自行车得花上十几天。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风餐露宿加上极大的体力消耗,都是不小的考验。

但徐玉坤没有半分后退的打算。每天早上五点到晚上八点,除了吃饭,睡觉、写日记和偶尔的休息,徐玉坤都在骑行路上。

12天后,徐玉坤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完成了自己骑行的“宣誓仪式”。

到了这里,徐云坤的第一次骑行之旅才开了个头。

随后,他一路向北,到了山海关,然后去了锦州,出了渤海湾后,再经营口、大连,最后到达了丹东。由于第二年就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徐玉坤将自己这次骑行的主题定为宣传奥运。他用红布在自己的大包上绣上了“奥运”几个打字,还在自行车上插上了奥运的小旗子。

在途中,他花了块钱换了一辆更适合长途骑行的自行车,最终就靠着几百块钱完成这趟历时两个多月,总计八千多公里的路程。

为了省钱,饿了他就吃大饼充饥,渴了就向别人家讨点水喝,在野外山林里,他就喝点山泉水,摘些果子吃。

回到家后,村子里的人看到头发、胡子老长,衣衫破旧的徐玉坤都以为村里来了个乞丐。认出是徐玉坤的人都说他是不是疯了,连他自己的女儿都怀疑他得了精神病,医院治疗。

在这样的偏见下,徐玉坤并没有停下自己骑行的脚步。虽然为了防止他再“逃跑”,他的家人们没收了他的照相机、钱和手机。但他早已有准备,偷偷攒下了块钱。后来,在花了块钱买了一个新相机后,徐玉坤揣着剩下的80块钱又“出逃”了。

这一次,徐玉坤完成了自己骑行全国的心愿,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一次骑行可以说是徐玉坤几次骑行中经济条件最差的一次,结束后,原本多斤重的他只剩下了斤。

走遍全国后,有了两次的经验的徐玉坤又接连去了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地,开启了他的“世界骑行之旅”,足迹遍布25国。在了解到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后,他给自己的骑行定下了“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新主题。

风雨与彩虹

走遍全国,走向全世界,虽然徐玉坤的骑行之旅像是一趟勇往直前的逐梦之旅,堪称壮举,但其实一路上,徐玉坤碰到过许多艰险,甚至是生死时刻。

在这些年的逐梦途中,他遇到过高原极端天气,差点失温而死,靠着一床潮湿的被子和长期锻炼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活了下来;他在罗布泊直面过大黑熊,大半夜爬上陡坡逃了过去;他误闯过国外的私人领地,由于语言不通,被人用枪口指着脑袋;他还差点命丧原始丛林,吃过袋鼠肉。特别是吃袋鼠肉这次,让他印象十分深刻。

那是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千里无人区,才骑过一半距离的时候,徐玉坤的粮食就吃完了。四野荒无人烟,徐玉坤只好捡一些无人区公路上被汽车撞死的袋鼠,放到锅里煮熟了来吃。

吃食解决了,更难解决的是饮用水问题。由于没有烧开水的条件,他喝了森林水坑里的生水,导致肚子疼痛不已。后来被巡查的警察发现,医院。

医生在给他治疗前,问他有没有当地的医疗保险,如果没有的话,需要自己承担几万元的治疗费用。徐玉坤显然没有能力承担,只医院,自己生生捱了过去。

当然,除了这些万分艰险的时刻,他有遇到过许多好心人,在旅途中给他的无私帮助和温情关怀。

比如,在骑行到黑龙江一个小村庄的时候,他找到一户人家借宿。这户人家有三间瓦房,两夫妻都60多岁了。面对着一个说着不同口音,突兀地请求借宿的外地人,两夫妻毫无芥蒂,对他十分热情。

晚饭时,他们特地做了热腾腾的炒山菜,还用了当地的名贵特产——黑龙江鱼招待他。晚上,徐玉坤和男主人睡东侧房间里,怕东北夜寒,他一个外地人受不了,女主人让他到柜子里多拿两床被子。看似寻常的举动却让徐玉坤心中暖乎乎的。

在开始澳大利亚之行时,徐玉坤已经近七十岁了,后来去北美等地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虽然已经到了大多数眼中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徐玉坤从来没想过停下自己的脚步。

前两年,他本已准备开始自己的非洲骑行计划,但因遇到疫情,不得不延期。他也正好利用这两年的时光,好好地修整一下,时刻准备下一次“出逃”。如今已经75岁的他,期待能够看到他的新消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2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