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习性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野生动物园i自然全媒体
近段时间,野生动物园内伤人事件频发,引发舆论热议。
11月15日,一家人到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自驾参观,在黑熊区仅停车14秒,就有一只黑熊爬上汽车拍打玻璃。上个月,上海野生动物园一名工作人员在园区施工时下车警示,自己却被黑熊袭击身亡。再往前看,类似事件更多。比如,浙江宁波、河北秦皇岛、北京等多地都爆出过野生动物园动物伤人致死事件。一时间,公众不禁发出“野生动物园怎么了”的疑惑。
表面上看,这些事件似乎各有各的偶然:“不遵守规则”“管理不规范”“临时下车”……但细心梳理,不难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共性问题。
在官方文件中,野生动物园被定义为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模拟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对珍贵野生动物实行保护、研究和驯养繁殖、并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基地。这里面的关键词是“保护”和“科普教育”。但实际的管理运营中,不少野生动物园由私人或企业投资,盈利的导向下,这些动物园鲜少引进专业动物保护人才,而多是聘请周边村民打工;在园区规划建设时忽略自然生态承载力,动物密集;人与动物、动物之间共存区设置不当、隔离防护不足。上述种种问题,都导致了野生动物园内的游览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除此以外,“千园一面”的同质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其实,林草部门早在年就提出,每个省原则上只能建设一个野生动物园,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然而,这并没有止住各地建设野生动物园的“热情”。20年间,不少资金前赴后继。有调查数据显示,保守估计截至年,我国的各类野生动物园已达49家。在此之外,更有打着“康养”“娱乐”噱头的项目充斥其间。同质化的动物园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后,大量野生动物不知该如何安置,而建设时占用的土地更是被闲置浪费。
野生动物园建设中的乱象和隐疾,也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一个根源性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野生动物园?
首先,要扭转认知。野生动物园与普通动物园不同,不是专门为旅游、娱乐而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设。片面地强调娱乐性、经营性而忽视科普和保护,势必会造成野生动物园建设的混乱。因此,相关部门在野生动物园的设置上,必须把好“引导关”和“准入关”。
其次,要注重野生动物的生境保护。作为大自然的一员,野生动物有其特定的、习惯的栖息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倘若只是圈一片土地圈养,而不去营造、修复、维护它们所需要的生存环境,或会与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综观国外一些野生动物园,它们并不是单独建设的,而是设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区域,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动物的自然生存状态,又可以给公众创造观察野生动物、体验大自然的机会。当前,我国正在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国已在12个省份设立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像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就具备建立野生动物园的条件。未来野生动物园的设置,可以结合国家公园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人与野生动物皆为生灵,两者和谐相处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希望我们能早点告别野生动物园的“野蛮生长”,迎来和谐共生的“春天”。
记者:曹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