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形状 >> 改喝啤酒的俄罗斯人,还是战斗民族吗
文鹧鸪鹧鸪
在中文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诸多有关俄罗斯的奇妙传说。在很多人的想象里,俄罗斯满街跑着黑熊,到处蹲着黑帮。
俄罗斯人,不仅武力超群,而且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喝伏特加。
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早起先用伏特加漱口,睡前再用伏特加润喉。就连在澡堂子里疯狂互抽的时候,都不忘整上一口伏特加。
这些相当“硬核”的刻板印象,让俄罗斯在中国喜提“战斗民族”的标签。但真实的俄罗斯,可能和我们想象中的并不完全一样。
就拿伏特加来说,15年来,伏特加在俄罗斯的销量已经下降了五分之三。现在俄罗斯人最常喝的酒类,其实是啤酒。
这个变化,从领导人身上就可见一斑:从前叶利钦酷爱伏特加,而到了现任总统普京这儿,他杯子里装的不是温水泡枸杞,就是啤酒。
俄罗斯人居然干不动伏特加了,莫非俄罗斯硬汉变“弱”了?没了伏特加这个buff的加持,更爱喝啤酒的新一代俄罗斯人,还当得起“战斗民族”的称号吗?
其实,从伏特加到啤酒,隐藏在这一转变背后的,是一段俄罗斯人对抗酒精的百年血泪史。
啤酒“拯救”俄罗斯?
“在我去到的8个城市里,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几个清醒的苏联人。在莫斯科的高尔基公园,我看到有彪形大汉奋力把一个不省人事的青年从地上拖起。而在列宁格勒,我曾见到一个喝得东倒西歪的年轻工人,独自在大街上横冲直撞。”
这是一个美国人年游历苏联时看到的场景。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人均饮酒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程度。伏特加给俄罗斯带来的危害,甚至远超一场战争。
从到年的短短20年内,苏联的出生率下降了25%,死亡率却增加了47%。青少年犯罪案件猛增,工业生产事故频发,每年由于饮酒而导致的自杀人数,就超过4万,是苏阿战争期间死亡人数的3倍。
据雷日科夫回忆,当时“全国都在狂饮。到处都有人在喝酒。人们上班前喝,下班后喝,在生产车间里喝,在办公室喝,回家之后也依然在喝。”
再这样下去,都不用美国动手,苏联人自己就能喝嗝儿屁。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眼前这个满地空瓶子,人均酒蒙子的国家,他觉得,再这样下去,朕的苏联迟早要完,于决心要整一点别人不敢整的活。
新官上任三把火,位置都还没坐热,戈尔巴乔夫就大手一挥,决定要开展一场彻彻底底的反酗酒运动,限制所有酒精饮料的生产。
从那时起,各大媒体开始反复宣传,“男人杯中伏特加,老婆孩子眼中泪”。
在禁酒令下,大量酒厂被关停,葡萄种植地被推平,销售酒类的商店也骤减了55%。
在那个草木皆兵的环境下,人人谈酒色变,有关部门甚至还召开过一个略显荒唐的会议,讨论酸奶算不算酒精饮料。
物以稀为贵,自从开始实行定点供应,伏特加这个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俄罗斯二锅头,一夜之间身价倍涨,土烧酒卖出了茅台价。
伏特加是喝不起了,但酒瘾却并不会凭空消失。于是,经济窘迫的人开始饮用一些廉价酒精替代品,什么花露水、廉价香水、洁肤水,甚至是胶水、鞋油、驱虫剂,只要含有酒精,馋伏特加馋疯了的苏联人都能直接往嘴里灌。
这些稀奇古怪的酒精替代品,一时间让“战斗民族”成了“敢死特工队”,中毒死亡的人数剧增。而那些稍微富裕一点的城镇居民,则开始改喝啤酒。
在反酗酒运动期间,啤酒虽然也涨了价,但价格远没有伏特加那么夸张。对于重口的苏联人来说,啤酒唯一的缺点就是劲儿太小。但不管怎么说,这玩意儿至少比鞋油兑水好喝吧?而且,考虑喝不喝得醉,总比琢磨喝不喝得死强。
戈尔巴乔夫开展的禁酒运动,就像是一剂猛药,虽然副作用很大,但确实卓有成效。统计结果表明,在经历过禁酒令的这一代人中,酒精导致的男性死亡率整整降低了三分之一。
有学者认为,这一改善,并不是因为反酗酒运动完全消除了人们的酒瘾,而是禁酒令让更多人习惯用啤酒取代伏特加,养成了相对健康的饮酒习惯。从这种意义上讲,啤酒拯救了无数苏联人的性命。
但是,由于这项反酗酒运动过于激进,想骂戈尔巴乔夫的苏联群众从白宫排到了法国。
而且,禁酒还使国家在三年间至少损失了约合亿美元的税收,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这让原本就勉力难支的苏联加速崩溃。
仅在三年后,戈尔巴乔夫寄予厚望的反酗酒令,就沦为了一张废纸。
伏特加酒的气味,又一次弥漫在这个庞大国家的街头巷尾,酗酒导致的死亡率再度灾难性地上升。
年,在一个喝伏特加成瘾的领导人手里,这个超级大国迎来了最后的黄昏,彻底土崩瓦解,成为了历史。
西方酒“暴打”伏特加
苏联解体之后,西方资本带着西方文化,涌入俄罗斯,瓦解蚕食着苏维埃时代留下的一切精神遗产。伏特加作为俄罗斯人的民族酒种,也在这股浪潮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为拥有广袤的土地,俄罗斯是世界领先的谷物生产大户。但是在苏维埃时代,产出的大麦大部分都拿去喂了动物。啤酒厂使用的原料,都是一些低质量的大麦,生产出的啤酒也一言难尽。
这让一些来自欧洲的跨国酒厂嗅到了商机。
年,芬兰和瑞典合资的波罗的海饮料控股公司收购了俄罗斯波罗的海酒厂,其他跨国酒厂也紧随其后,纷纷开始拓展俄罗斯啤酒市场。
外国资本带来的成熟的酿酒技术,把俄罗斯啤酒的质量直接拔高了好几个档次。
而就在俄罗斯啤酒产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年,俄罗斯新政府又一次打响了禁酒战役。
在90年代,俄罗斯正在遭遇一场“死亡危机”。当时每两个工作年龄的男性中就有一个酗酒早死。
俄罗斯男人作为一个物种,正在以比智利海鲈鱼还快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出生率下滑、死亡率上扬形成的“俄罗斯的十字架”
作为应对,俄政府颁布了酒类管制条例,提高税率,并禁止酒类在电视和广播里打广告。
但是,这项条例存在一个匪夷所思的“漏洞”:只要酒精含量低于10%,在法律上就不属于酒类。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战斗民族彪悍的三观里,啤酒那点度数,根本不配称作酒。
对他们来说,啤酒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饮料。就连未成年的学生,也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顺便买瓶啤酒解渴,约等于我国的旺仔牛奶。
啤酒不是酒的观念,让它侥幸逃脱了政府的管控。几家野心勃勃的跨国啤酒厂,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电视大肆向俄罗斯人宣传啤酒。
为了把嗜伏特加如命的俄罗斯人调教成啤酒的死忠粉,啤酒厂商们各显神通,开始了他们精彩绝伦的营销表演。
行业龙头波罗的海酒厂推出了一系列广告,利用俄罗斯人的爱国情绪,打了一手民族牌。他们宣称啤酒最早是由俄罗斯人发明的,为了重拾丢失的历史,保护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俄罗斯人必须重视啤酒——反正就是一句话,不买不是俄国人!
还有厂家,把啤酒包装成了一种神奇的饮料。
在一则广告中,爱因斯坦被一道公式难住了,苦思不得其解,而当他喝下一杯啤酒之后,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突然迸发灵感。所以还是一句话,买起来吧家人们!
这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不管是画面还是台词都极具诱惑力,比脑白金还要“洗脑”。
在啤酒厂的伏击之下,伏特加在酒类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很快从40%下滑到了15%。
与此同时,从年到年,啤酒在俄罗斯的销量则一飞冲天,年人均消费量翻了5倍,从15升飙升至80升。
年,俄罗斯超越德国,成为了全球第三大啤酒市场。
伏特加,这个被俄罗斯人视为生命之源、民族之魂的烈酒,最终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被西方的酒和西方的资本,干翻在地。
酒杯中的时代精神
有人说,伏特加塑造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性。
虽然过量饮用伏特加曾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但在社会动荡、杂乱无序的时代,伏特加也曾给苏联人带去一往无前的勇气。
二战期间,伏特加曾被称为“比喀秋莎还厉害的武器”。它不但帮助苏联士兵抵御了漫长的寒冬,高度的酒精也驱散了他们内心的恐惧,让他们无所畏惧地冲向敌人的炮火。
今天的俄罗斯年轻人,不再需要伏特加来御寒、止痛,而是喝起了更“温和”的啤酒。但是,只要端起酒杯,俄罗斯人血脉里的战斗民族之魂就会瞬间觉醒。
当我们拿着一听4度啤酒小口慢品的时候,不少俄罗斯人喝的啤酒,都是8、9度起步。
不像咱们一听只有毫升,俄罗斯啤酒的包装上,也保持了一贯的粗犷,比如白熊啤酒,动辄1.5升或者2.5升。
不过,一位在莫斯科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现在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喝酒并不一味求醉。只有大型聚会,他们才会整上点伏特加,平时下班就喝喝啤酒,也不会喝太多。
或许在他们看来,相比酒桌上的豪气干云,一醉解千愁,能清醒克制地面对生活里的糟心事,才更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