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35年后再看86版西游记,才发现幕后

发布时间:2023/3/29 7:50:21   
北京皮肤科医院地图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720/4659317.html

年,52岁的导演杨洁,刚走出会议室,就被众人围过来,直言:“你是不是疯了?”

原来,就在刚才会议上,杨洁接了个“难以想象”的任务,那就是拍一部电视剧。

而大家觉得杨洁“疯了”的原因,是因为杨洁要拍的电视剧,不是别的,正是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要把这样一部神话巨著,变成一部可以播出来的电视剧,别说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就连杨洁导演自己,也觉得自己一个戏曲导演,真是“疯了”。

但没有办法,毕竟在会议上,当领导在台上问她:“杨洁,如果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她可是拍着桌子回应道:“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只是,彼时的杨洁导演万万想不到,她方才那种冲动和勇气,却让她此后几十年,不仅历经坎坷与磨难,更是流下无数汗水与血泪!

在《西游记》播出30年之际,83岁的杨洁导演写了一本回忆录。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敢问路在何方》,书中回忆了当年拍摄《西游记》过程中的台前幕后。

年,这本书得以出版,一经发售便大受好评,至今经久不衰。

4年之后,杨洁导演与世长辞,从此,人们再想真正了解西游之路背后的故事,唯有从这本书中略看一二。

今天就让我们从杨洁导演这本书里,来看一看当年为了拍摄《西游记》,那些值得永远铭记的台前幕后。

1

从选景到选角

杨洁导演的书里,有一段读起来特别令人心酸的话:

“在如今人们的眼里,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也许都是“傻帽”,除去几位主演得到了他们辛苦付出后的回报以外,其他人虽然辛勤劳动,但却默默无闻。”

这段话即便是放在35年后的今天来看,依旧不假。

86版《西游记》播出之后,红了唐僧师徒,红了美猴王六小龄童,红了女儿国国王等诸多美人,但还有很多人为这部剧付出了一切,却至今默默无名。

可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杨导和《西游记》剧组来说,能够顺利把《西游记》拍完已是奢望,他们不求大红大紫,唯求经典永恒。

为了更好的凸显《西游记》西天取经的主题,杨导坚持能够在用实景的地方,一定要真实,开拍之前,杨导带着6个人的“取景先锋队”,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参观了无数佛刹道观。

6个人一路披星戴月,丝毫不敢停下,勘察取景地,拜访佛学家,记录大量的地理人情,这些工作看似跟拍戏不沾边,却给日后的《西游记》拍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导带着“取景先锋队”走了大半年,终于确定了取景地,在他们这一队人马要返程的时候,另一头的剧本,也在杨导的“隔空指导”下,进展顺利。

接下来,就是重中之重,挑选角色了。

美猴王孙悟空,杨洁导演选了“章氏猴戏世家”后人,六小龄童-章金莱。

猪八戒,挑的是37岁的昆剧演员马德华;

沙僧,定的是46岁话剧演员闫怀礼;

唐僧,杨导千挑万选找来了汪粤。

唐僧师徒四人确定后,杨洁导演松了一口气,但很快又踏上了挑选配角之路。

不管是“神仙”还是“妖怪”,杨洁导演都是亲自把关,她眼光绝佳,有时候仅凭一张照片,就能精准确定演员人选,并且每个演员的神态都极其符合原著。

比如左大玢老师扮演的观音,如来佛祖扮演者朱龙广,至今仍被观众念念不忘。

等到好不容易找到了演员,凑成了剧组,杨洁导演又开始琢磨如何布景。

金碧辉煌的凌霄宝殿,若真若幻的瑶池仙境,流光溢彩的东海龙宫,气势恢宏的大雷音寺,这些地方只在书中有,现实却不知何处寻。

没办法,找不到,只能自己造。

杨导跟剧组的同志们,最后在根据美术家,佛学家等人的综合建议下,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建天宫,盖地府”。

但经费有限,大家只能“土洋结合”,用廉价的三合板和泡沫塑料去搭建,然后再上色,描摹,一笔一画,最后变成观众眼中的“仙境”。

就拿“瑶池仙境的蟠桃园”来说,剧组根本就没有钱去找桃林,也没有钱让美猴王吃桃子的时候,吃一口就扔一个。

观众所看到的“桃林仙境”,都是剧组的女同志们用彩纸糊上去的,齐天大圣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桃子,吃一口扔了,然后工作人员再赶紧捡回来,继续吃,继续拍。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嫌弃剧组寒酸,挑剔布景廉价,更没有人摆架子,耍大牌,因为大家的目标很纯粹,那就是拼尽全力,也要给老百姓打造一部雅俗共赏的《西游记》。

正如杨导说的那般:“我们要么不拍,要么就要拍世界上最好的《西游记》,因为这是我们祖宗的东西,我们拍不好,那就是历史的罪人。”

2

艰难拍摄路

等到剧组和演员都筹备得差不多了,杨洁导演就开始按照原先指定的计划,正式开始拍摄《西游记》。

杨导在拍摄的过程中,每到一个地方,都给剧组下达了“死规定”。

不准说大话,不准接受媒体采访,更不准惊扰当地群众,要是有需要,就去跟去景点的工作人员联系,切记一切都要低调进行。

看到这样的杨导和剧组,再对比现在,往往一部剧在开始筹备之初,不管是演员,还是投资,都会极力宣传,生怕观众不知道,哪里还有当年那种追求艺术的初心?

只是,尽管整个剧组在杨导带领下,齐心协力,可意外还是会随时发生。

比如早已确定的演员,突然宣布辞演,给剧组打个“措手不及”。

就拿剧中唐僧为例,杨导前前后后就找来三个。

第一个唐僧是汪粤扮演,只是拍了一段时间后,汪粤觉得实在太辛苦,于是转头去拍了电影;

第二个唐僧是徐少华,这也是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唐僧,但就在拍摄过程中,徐少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衡量一番之后,徐少华选择去上学,又让杨导顿时陷入窘境;

最后第三个唐僧,是迟重瑞,此后终于定了下来,完成了后面的所有拍摄。

再比如,拍摄途中,机器坏了。

86版《西游记》从筹备到跟观众见面,整整历时6年零2个月。

期间整个剧组所有用的设备,只有三台。

一台老旧的p摄像机,旧到每天聚焦都费劲;

一台录像机,录像机跟摄像机是分体的,每次都需要两人专门抬着;

还有就是杨导每天要看的监视器;

这三个机器是整个剧组最值钱的家当,不管到哪,大家最怕的就是这个三个宝贝坏了。

为此,剧组还专门跟了两个技术维修师傅,每天开始拍摄之前,维修师傅捣鼓一阵,拍摄途中再捣鼓一阵,拍完了还要再“保修”一下,生怕第二天机器罢工。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都会问,为何不买点新的装备?老旧的机器不是耽误事吗?

这话杨导也去给上面领导反映过,申请写了,报告也打了,但等到最后都是石沉大海,根本不给批钱。

别说给剧组置办装备了,就连取景地,领导还觉得杨导太较真,让她去北京郊外找个山随便拍拍就得了。

但以上这些情况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演员在拍摄途中遇到危险。

那个年代,不管是特效还是后期,大家根本都不懂,就连演员如何“飞”起来,杨导和剧组人员,也是想了很多办法。

他们试过蹦床,但感觉蹦床还是“飞”不高,也试过穿着滑冰鞋,营造出“快步流星”的感觉;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杨导去了外面学习,终于知道了一个技术,叫“吊威亚”。

但“吊威亚”的原理搞懂了,可设备跟不上,剧组人员想了个类似的办法,叫“吊钢丝”,后来还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叫“过江龙”。

讨个名字上的“吉利”,不是大家迷信,而是精神上有个安慰和寄托,因为每次演员“吊钢丝”,都是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讲过,他和六小龄童,闫怀礼几个人,每次“吊完钢丝”下来,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庆贺演出成功,而是“咱今天又没摔死!”

马德华说最危险的一次,是拍摄猪八戒跟牛魔王对打,他身上吊着钢丝,嘴里大喊:“牛魔王,哪里去”,结果“去”字还没喊出来,钢丝断了,他一头就栽下来了。

剧组为了演员也做了“防护”,但铺的是纸箱子,纸箱子还是隔一段距离,铺一个,因为实在没钱。

除了“吊威亚”危险,剧中不管是在水里的打戏,还是着火的镜头,亦或是妖怪出来了炸洞府,都超级危险。

因为这些都不是特效,而是实打实的来。

拍到“黑熊精偷袈裟”那一集,有一场戏是观音禅院的老和尚,为了偷取袈裟,假装寺院失火。

结果拍的时候房子越烧越旺,梁上的木头,一根一根往下掉,就这演员还在里面拍,因为大家生怕过不了,根本没有第二个地方再去烧;

还有“大战红孩儿”那一集,美猴王被火烧。

当时六小龄童身穿石棉网,身上点着凝固汽油,杨洁导演拍的时候告诉他:“一会你坚持一下,要是实在坚持不了,你放心,大家都在一旁等着救你”。

所谓的“救”,就是大家在拍摄地点旁边,挖了一个大坑,其他人都拿着铁锹在旁边等,只要演员身上着火了,就往坑里一跳,大家就赶紧“埋土”灭火,被演员调侃是“活埋”。

等到正式开拍了,六小龄童身上的火刚一点着,他身上的“毛”立刻就被烧光了,但没有听到导演喊卡,六小龄童只能继续拍打身上的火,后来终于停了,六小龄童也“烧晕”了。

时隔多年,六小龄童再提起当年那一幕,他说:“如果说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我终于清楚人快被烧死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感受。”

但即便是如此,演员们为了表演需要,下一次依旧会奋不顾身。

那是一个没有替身,也不懂什么叫抠图,更不知道要“天价片酬”的年代,整个《西游记》拍下来,主要演员的片酬,最高的是一集70块,最低的是30块,这样的片酬,大家拍了6年没有涨过;

为了能够减少剧组开支,剧组所有的男演员一律剃光头,因为这样赶场的时候,能够迅速戴上假发套,在需要群演的时候顶上去。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拍摄,剧组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拍摄时演员是演员。

拍完自己的镜头之后,演员可能会变成场务,当后勤,收拾道具,搬运行李,一个人恨不得顶三个人用。

就这样跋山涉水,日夜不停的赶工,可换来的除了认可,还有很多人的不理解。

亦如杨导在《敢问路在何方》中写道:

“为了拍摄,我们是真的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但在那个什么都没有的条件下?有人嫌弃我们拍的慢,什么都没有怎么快?”

3

幕后的心酸无奈

86版《西游记》开播至今,已经重播了几千遍,早已成为无数人的经典记忆。

可是当年那些心酸的幕后,真正懂得的又有几个。

就像杨导在书中记录的那匹“白龙马”一样,很多人在看过之后,早已把当年的辛苦,渐渐忘却。

在《敢问路在何方》书中,杨洁导演专门写了一个章节,纪念那匹跟着《西游记》跋山涉水,最后却不得善终的白龙马。

早先拍摄《西游记》,杨导和剧组都是临时找白马,可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白龙马”,尤其在拍摄《三打白骨精》一集时,杨导更是因为“白龙马”心力憔悴。

当时她看到剧组人员,费尽千辛万苦找来的“白龙马”,又瘦又小,别说让唐僧骑上去了,就连马自己走路,大家都担心这匹马会不会倒下。

于是,回去之后杨导就跟制片部门商量,能不能剧组自己买一匹白龙马,可结果是不能。

因为剧组买马,就意味着还要有专门养马的工人,还要买马吃的饲料,这些都是钱,哪里来?

杨导听了,可以理解,但还是问了一句:“那到时候如果观众看了剧,发现每一集的白龙马都不一样,那怎么办?”

最后,马终于还是买了,还是一匹军马,当真是“龙马精神”。

这匹马跟着剧组,走过崎岖山路,也跳过溪流河水,更摔过跟头,可以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最累的时候,马倒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杨洁导演蹲在马的前头,跟马对话:“老朋友,你疼吗?你累吗?”白马虽然不会说话,却在大颗大颗的流眼泪。

后来杨洁导演写道:“在它经历过这么多痛苦之后,还要它若无其事的拍摄,如果是人类,他起码会要求休息片刻,可它是一匹马,不能诉说痛苦,不能提出要求。”

最悲惨的是在拍摄结束之后,这匹白龙马被送走,它从原来的“白龙马”,变成了与游客合影的道具,合影一张照片几块钱。

杨洁导演听说后,暗自落泪,可是当时杨导也遭遇莫大压力,她根本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祈祷。

终于有机会看到这匹白马的时候,这匹马早已瘦弱不堪,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几年不见,白马早已不堪想象,只是杨洁导演坚信,这匹马是通人性的,一定可以记起她,果真白马见到杨洁导演,长叹一声,眼睛含泪,只是它除了默默等待死亡,再无其他。

如今86版《西游记》已经播出35年了,很多人会选择重新观看,寻找儿时的经典,也有人选择放弃,追求新的作品欣赏。

但不管如何,只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记住,在这部经典之作的背后,是整个剧组人员的默默付出和努力,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都是《西游记》背后的功臣。

在《敢问路在何方》这本书的最后,杨洁导演用这样一段话做结尾:

“路迢迢,十万八千里,披荆斩棘,一路将尘埃荡涤;回首望,多少往事历历,凝结一片真情依依,看天降祥和云飘如意,圆圆满满,庄严我神州大地。”

此后经年,相信不管何时提起,这部86版《西游记》,都会成为无数人心中经典!

它不可复制,更无法超越,因为这部86版《西游记》,凝结的不仅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更是一代老艺人对艺术的敬意和初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8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