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形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女史箴图中
土左旗大小事//尽在“融媒土左”
大英博物馆收藏着一幅来自中国的卷轴画《女史箴图》,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卷轴画之一,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画作者顾恺之是中外绘画史上有作品可考证的第一位知名画家。作为大英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它有哪些来历?为何又流落异国?
↓《女史箴图》(唐摹本),东晋顾恺之作,绢本设色,26.5×厘米,大英博物馆藏。资料图片
从《女史箴》到《女史箴图》
《女史箴》是西晋文学家张华所作的一篇辞赋。晋惠帝时,皇后贾南风专权善妒,“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晋书·卷三十六》)张华借《女史箴》记载妇德来“劬劝”贾后,并借此教育宫廷妇女。在古代,“女史”掌管宫内皇后的各种礼职文书,多由有学问并善书写的妇女担任;“箴”为古代一种格言形式的文体,常有规谏劝教的意义。《女史箴》以历代贤记事迹为鉴戒,是当时“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
《女史箴图》是为《女史箴》一文所作的插画性画卷,由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作。顾恺之(约公元-年),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任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精通诗文、书画,时人称其“三绝”(才绝、画绝、痴绝),被尊为“画家四祖”之一。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主张“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悟对通神”,为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女史箴》原文12节,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亦为12段,内容结构趋同,体现了对文章的诠释,采用绘画形式也显得更加直观。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规范,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女史箴图》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妇女的生活情景。
旷古精绝流传千年
顾恺之将其洒脱自然的个性、奔放细腻的文采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部倾注到笔下的人物画创作中,勾画出情韵感人、思致入微的人物心灵世界,造就了他著称于世的“画绝”之名。他发展了老师卫协的人物画艺术,升华了人物画的理论高度并付诸实践。
顾恺之的人物画理论核心是“传神论”,高度重视眼睛在人物绘画中的传神作用。他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意即人物的四肢画得好坏无关紧要,要传神地画好人物,关键就在“阿堵”即眼睛上。顾恺之对画人的眼珠十分严谨,认为“点睛”之笔“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所以,他的人物画数年不点睛,慎之又慎,一旦点睛,常轰动画坛。
顾恺之的“传神论”以眼神为基点,逐步扩展到周边环境、人的体形和面形等,皆可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他在《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两篇论著中全面阐述了“传神论”,这也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第一批关于人物画创作理论的专著,标志着人物画开始步入成熟阶段。
顾恺之在绘画中运用的线条被称为“游丝描”,其运笔匀净且富有活力,显示出生命的律动,极具感染力。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概括了顾恺之“游丝描”的魅力:“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女史箴图》卷(宋摹),东晋,顾恺之绘,纸本,墨笔,横厘米,纵27.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甚为可惜的是,《女史箴图》原作已然佚失。现存于世的是两种临摹本:唐代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宋代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虽是摹本,艺术造诣与价值依然很高。以唐摹本为例,有学者推论其应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画家把顾恺之“游丝描”和“兰叶描”艺法线条运行得十分飘洒怡然、出神入化,成功表现了画面中各种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相互关系,尤其是对人物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刻画,前所少见。
事实上,《女史箴图》唐摹本也被公认为最接近顾恺之画风的画作,其笔法、色彩颇为传神,成为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画上有历代帝王和名家的藏印,有金章宗完颜璟御笔《女史箴》原文,有乾隆御笔题写“彤管芳”。
《女史箴图》原画12段,但唐摹本流传至今仅存9段。宋摹本有11段,但整体艺术性稍逊。有学者考证认为宋摹本的后9段是临绘唐摹本而得。
历尽沧桑命运多舛
不论是从创作年代来看,还是从艺术价值考量,唐摹本《女史箴图》都更加珍稀。但它的命运可谓曲折多舛,至今仍孤悬海外、尚无归期。
唐摹本先藏于唐内廷,由于唐末战乱,此画开始流入民间,后被北宋官员刘有方收藏。北宋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米芾的《画史》和《宣和画谱》著录了此摹本,宋徽宗政和年间(-年)被收入宋内府(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高宗年间(—年)随迁至宋内府(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后在宋金交聘中送给金国。金亡后,唐摹本又折回南宋,为权臣贾似道所得。贾遭籍没后,重归南宋内府。明代时,曾被严嵩、顾正谊、董其昌、项墨林收藏。清初递经张孝思、梁清标手,后入于收藏家高士奇,乾隆年间(-年)终入清宫。
乾隆皇帝对唐摹本《女史箴图》非常喜爱,年将其重新装裱,钤盖大大小小37个收藏章,置于御书房案头,且在卷后画兰花一枝,并御笔题写“彤管芳”。此后,《女史箴图》长期被收藏于紫禁城建福宫的静怡轩。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女史箴图》被移往颐和园。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焚烧颐和园之际,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K·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年,约翰逊回到伦敦后,并没有意识到该画的价值。年初,他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博物馆,想让对方给画轴上的玉扣估价。工作人员给整幅画估价25英镑,约翰逊当时未答应这个价码。两个月后,他致信大英博物馆版画与绘画部管理人沙德尼·考文,决定接受此价。于是,大英博物馆仅花费25英镑便购得此画,千年国宝自此流落异国他乡。
藏于大英博物馆后,《女史箴图》的磨难并没有结束。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馆方并不清楚怎样更好地保存及展示这幅东方古画,他们按照西方的形式对《女史箴图》进行了改造。年,书画鉴定家、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在大英博物馆近距离观摩《女史箴图》后曾表示,“(英国人认为)它就是像油画一样应该是挂在墙上的,所以把《女史箴图》一段一段截下来。”并采用“日式折屏手法”对《女史箴图》进行装裱,最终导致这幅古画出现明显的开裂与掉粉现象。同时,原画上珍贵的题跋都被裁剪下来,形成历史断层,留下深深的遗憾。
现藏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唐摹本画卷被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原作部分,长厘米、高25厘米;第二部分为后世添加部分,长厘米、高25厘米;第三部分为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图》,长74厘米、高24.8厘米。
年,大英博物馆召开《女史箴图》研讨会,各方专家曾就将《女史箴图》割裂后装裱在木板上的方法进行讨论。大英博物馆对百年前的错误装裱方法表示后悔,但这一过程已不可逆。为加强对《女史箴图》的保护,现在每年仅展示1个月,其余时间入库珍藏。
相较于唐摹本,《女史箴图》宋摹本没有那么曲折的命运。年,宋摹本随溥仪出宫,后入藏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从东北博物馆将《女史箴图》宋摹本调拨至北京故宫博物院。
内容审美与道德教化
《女史箴图》原画12段,唐摹本前3段已佚失。
第4段描绘了“冯媛挡熊”的景象。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元帝看斗兽表演时,突然一只黑熊越过护栏,直扑元帝,众嫔妃惊慌失措时,唯有冯婕妤挺身上前,挡住黑熊,保护了元帝。
第5段“班妾辞辇”同样典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欲与宠妃班婕妤同乘辇车,班婕妤坚辞不就。说三代亡国之君身不离宠妃,而贤明之君的左右尽是能臣贤才,以此劝谏成帝亲贤臣、治理国家。
第6段“武士射雉”,右侧高山象征着高尚的品性,意即行善应从小做起,聚土成山;左侧弓箭手象征着施暴行恶,意即人如果变恶则一触即发,犹如发箭射雉。
第7段画“知饰其性”,意为女子除了重视外表,更要注重内在操守的修养。
第8段画“出其言善”,意在教诫女子应知好言善语对维系夫妻感情的重要性。
第9段画“灵鉴无象”,绘一群女子聊天,神灵时刻在暗察她们的言行。意在告诫人们的一举一动均须恪守规范、不逾矩。
第10段画“欢不可渎”,男子挥手阻止前来寻欢的女子,提醒男女之间应欢愉有度。
第11段画“静恭自思”,一女子坐而静思,反省言行。
第12段画“女史司箴”,一个女史官面对二女秉笔直书,记述诸女操守。
从《女史箴》到《女史箴图》,似是对女子道德的“要求”,实则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品德的共同渴求、向往与弘扬。它揭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独特的精神气质,有着宝贵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李坤育|初审:杨鑫
复审:阳光|终审: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