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生活环境 >> 唐僧紧箍咒念的是什么这六个字连起来之后,
《西游记》中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但偏偏被一个小小的紧箍咒折磨的死去活来,那紧箍咒对孙悟空为何有那么大的威胁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个紧箍咒!
唐僧念的紧箍咒到底念的是什么?
事实上,《西游记》中,被紧箍咒所困扰的,并非只有孙悟空一个人。最初如来让观音去找取经人时,就交付与她三个箍儿,虽然都叫“紧箍儿”,但又各有不同,对应的,是“金、紧、禁”三篇咒语。第一篇和第一个紧箍儿给的正是拿金箍棒的孙悟空,所以严格说起来,让孙悟空念头痛的,是“金箍咒”。
还有两个,一个是黑风山的黑熊怪,另一个,就是火云洞的红孩儿,两人被收服后都成为观音的弟子,而让他们束手无策的,是“紧箍咒”和“禁箍咒”。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再看压了猴子五百年的五行山。真的是山压住了孙行者吗?不,真正压住孙猴子的是佛祖的金字压帖,压帖拿去后猴子不是一蹦就出来了吗!压贴上有什么--如来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嘧、吽”,就像保险柜上的密码锁,只要一旦设定并锁紧,找不到密码就永远别想打开。
也有人问,这紧箍咒到底念的啥?从金字压贴到紧箍咒,其无边法力完全由我佛如来所赋予,如来当初给他定什么样的功能就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功效,完全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即便他念你是小乖乖,我的好宝贝,我要逗你玩,你被我忽悠了等等等等,功效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比如肯定不是阿弥陀佛之类僧家口头禅,因为唐僧有事没事总爱念这句,没见猴子头疼。也不能是长篇大论的金刚经之类大乘佛法,必须避免唐僧记忆不牢或念出差错而产生其它副作用,最多也就是:“呢、呗、呃、唿、哊、嘞”一样的六字真言。
这样既便于唐僧记忆又不至于念错,只要反复念动就足以让猴子疼痛难忍。有大神认真研究了一下这六个字,其实就是“你被俺忽悠了”。
孙悟空真的怕“紧箍咒”吗?
《西游记》中提到孙悟空,让人念念不忘的有两个关键词,“金箍棒”和“紧箍咒”。说到“紧箍咒”,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悟空怕极了它,每每提及,脑海里都是电视剧里悟空疼的死去活来的画面。其实,悟空怕的真的是“紧箍咒”吗?恐怕不止这么简单。
1、“紧箍咒”背后的势力不可小觑
在书中第十四,唐僧收悟空为徒,二人西行路上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遭唐僧指责,悟空一气之下甩下他走了,后经东海龙王劝告回到唐僧身边,哪知观音菩萨与唐僧设计,加之当时的悟空如小孩子一般的单纯心性与好奇,自己就戴上了“紧箍咒”,发现上当之后悟空是对唐僧起了杀心的。
原文中这样写到: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取经路上,悟空能杀死唐僧的机会很多,但他后来并没有这样做,这一点我们原文中似乎给了答案:行者大怒道:“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他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与我,他必然先晓得了。你若寻他,他念起来,你却不是死了?”
悟空真的只是怕观音菩萨也会念“紧箍咒”吗,也不尽然,他此刻已经明白,这“紧箍咒”并不限于唐僧,也不限于观音,它背后的势力是以如来为首的整个佛教,想到如此这般的关系链条,悟空自然也就收了心性。
2、孙悟空观念的转变
书中孙悟空第一次弃唐僧而去,行到龙宫时东海龙王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
其实,在东海龙王的这番话中,悟空读到了有用信息,如果自己不保唐僧取经,到底是成不了正果的,没准儿又被压个五百年,向往自由的悟空是承受不来这一点的。所以,其实悟空在这里就已经转变了观念,若回去后未戴上那“紧箍咒”,他也会保唐僧取经。
3、“紧箍咒”并不一定真切存在
在书中,悟空几次三番受到“紧箍咒”的折磨,印象比较深的当属“三打白骨精”,我们知道悟空最后临去前是希望唐僧能去了这咒的,奈何唐僧也没有办法,而后又有几回悟空曾几番想要摆脱这“紧箍咒”,直到最后修成正果他依然念念不忘。
书中第一百回写到: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这似乎可以让我们脑洞大开一下,“紧箍咒”也许并不是戴在悟空头上的东西,而是他心中的一份执念,悟空渴望自由,在意束缚,一路磕磕绊绊,内心几番挣扎,终到修成正果才内外合一。
佛语有言“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执念没了,这所谓的“紧箍咒”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孙悟空怕的并不是“紧箍咒”,而是这背后的层层厉害关系,绑住孙悟空的也并不是“紧箍咒”,而是他自己的执念。正所谓“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我们如果可以冷静客观地面对一切,自然可以省掉不少麻烦,也算是成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