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生活环境 >> 著名画家蒋昌忠你所不了解的大熊猫国
艺术简介
蒋昌忠,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国美术院副院长,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申报中心书画(专业)专家。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书画院名誉院长(原院长),湖北省中国画学会顾问,湖北省中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等。曾任文化部中国文化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文化厅厅长等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中国美术馆、中华世纪坛、美国纽约亚洲文化中心美术馆、日本日中友好协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西班牙巴塞罗那、韩国首尔及全罗北道、新西兰基督城、武汉、济南、西安、福州、呼和浩特、深圳、东莞、台北、高雄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
他的《箭竹颂》参加了第十届全国美展,《神农架箭竹》和《寒玉》参加了全国画院第二届和第三届优秀作品展等,《征途万里》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创作奖,《风雪大别山》获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野趣》获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面竹图》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国宝图》获意大利首届中国书画艺术节特别金奖,《爱师竹篇》获第十一届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等。年、年和年三次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其作品被中国人民大会堂、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博物院、美国亚洲文化中心、奥地利国会、日本九州市国立美术馆、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香港文化康乐署等单位收藏,并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要。
自年以来出版多本画集,撰写的论文多次荣获全国、文化部和湖北省的一、二、三等奖。由于他率先推出旅游农业的理念、理论和实践,年被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评为全国第五届跨世纪人才十大新闻人物。
你所不了解的大熊猫|《国宝修竹图卷》(一)序言
《国宝修竹图卷》
壹
序言
在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世界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物种之一。它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弥足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它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并在我国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发挥了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对于国宝大熊猫的古往今来,国人却知之甚少。为了探索大熊猫历经八百万年艰难曲折的进化史,我于年查遍古今专著《史记》《尚书》《诗经》《毛诗》《礼记》《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和近代胡锦矗等专家关于大熊猫的各种专著,并完成了《国宝修竹图卷》的创作。
《国宝修竹图卷》以大熊猫进化史为题材,揭示了大熊猫从远古走来,在地球上生存多万年,历尽磨难、适应自然、改荤为素、告别冬眠、苦练硬功、力御天敌、创建家园、生生不息,带着古老脊椎动物的遗传密码,成为活化石的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为保护大熊猫所作的巨大贡献。
该长卷长50.5米,宽68厘米。卷中共画了只大熊猫,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在它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形态的竹子以及在树木、花卉等的影衬下或觅食饮水,或嬉戏打闹,或迎春戏雪、倚竹卧松,怡然自得。
年,《国宝修竹图卷》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最长大熊猫进化史主题书画长卷”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研究所所长陈池瑜为长卷题跋
▲全国著名画家周韶华、鲁慕迅等为长卷题跋
▲《国宝修竹图卷》序
《国宝修竹图卷》内容共分5个部分:
01远古走来适者生存
02改荤为素告别冬眠
03功夫熊猫力克天敌
04竹林有约生生不息
05和谐家园天人共建
你所不了解的大熊猫《国宝修竹图卷》(二)
远古走来,适者生存
《国宝修竹图卷》
贰
远古走来,适者生存
在距今万年前,我国西部遍布低山河谷,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进入新生代后,随着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和西藏高原的抬升,部分较低区域变成了沼泽和丘陵相间的湿地,森林逐渐演变成灌木丛和竹林,生活在这一带的古食肉类动物产生了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
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大熊猫是如何历经千难万险走过漫长的万年,所以长卷的第一部分只能形象地表现大熊猫在洪荒时代从青藏高原走过来的一段经历和历经第四纪冰川的情况。
(请将手机顺时针翻转90°观看)
始熊猫的化石最先被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县中新世的地层中,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类,体型约于现今大熊猫的三分之一,与它伴生的动物有古猿、中国犀,剑齿虎,乳齿象等。在地球变冷的万年漫长的历程中,这些大型动物先后灭绝,而大熊猫先后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及第四季冰川的洗礼,并在不断逼近的人类步伐下,于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高山峡谷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熊猫演化的历史曲折而传奇,在分类学上,大熊猫属于食肉类动物,至今仍保留着肉食动物消化肠道的特征。
▲始熊猫出土化石和复原图
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分布于欧洲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
距今约万年的更新世初期考古发掘的大熊猫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动物。
又经历了约万年,大熊猫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平均个体达到公斤(现在大熊猫的平均个体为公斤),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
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当时称霸地球的剑齿象、剑齿虎等大部分肉食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此时,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则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分布于我国四川省西部、甘肃省东南部和陕西省南部的局部区域。
▲大熊猫的历史分布(浅绿色)和当前分布(红色)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感悟
经历了第四纪冰川的严峻考验,经过晚中新世纪时期的进化,穿越八百万年漫漫风尘,大熊猫从远古走来。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它经历了什么,但有一点却是共识:大熊猫能存活至今,它一定是通过自己的方式,与“自然之母”灵性相通,达成“非凡”的默契。这些“非凡”,在它独一无二的各种生活习性中表露无遗——这就是“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的法则决不是“攻伐”或“占有”,否则,从未统治过自然界的大熊猫如何能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由徜徉。也许,大熊猫遵循的正是地老天荒流传下来的不二法则——敬畏自然,自然才如此庇护着它。在第四纪冰川期地球生命和物种的大浩劫中,大熊猫是造物者遴选出来的幸存者和勇士,成为动物界的“遗老”,珍贵的“活化石”。
你所不了解的大熊猫丨《国宝修竹图卷》(三)
改荤为素告别冬眠
叁
改荤为素告别冬眠
当第四纪冰川来临,气候骤冷,生存环境恶化,特别是食物匮乏,与大熊猫同一时代的动物如巨猿、剑齿虎、剑齿象、中国犀等相继灭绝,唯有大熊猫退到高山深谷,放弃肉食,转而食竹,活了下来。到中新世纪,大熊猫已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自然界丰富的竹资源,不论季节,源源不断地给大熊猫提供着食物,使它告别了动物为应对天寒地冻,食物稀缺而进行的冬眠,成为唯一不冬眠的熊类。大熊猫顺应环境不断进化的过程,可称为自然演变的奇迹。
在进化过程中,大熊猫由食肉转化为食竹的原因:
01、竹子适应性强,从北纬46度到南纬47度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大地区,从海平面到海拔米的高山都能生长。全世界有竹子多种,中国有多种,其中箭竹,木竹等40多种都是大熊猫喜爱的食物。
02、竹子生长快,产量高,营养成份是不高,但一年四季常绿,可以全年获得大量竹子为食。
03、其它以竹为生的动物很少,这保证了它们有稳定的食物资源,不与其他动物争食。
大熊猫的食谱99%由竹笋、竹茎和枝叶组成(其中竹茎占比例最大,占6-7成或7成以上)。同时也吃一些野果等。
长卷的第二部分就是描写大熊猫改吃竹子的情况,它们最先开始吃小的箭竹,然后才逐步地吃竹茎粗一些的其他竹子
(请将手机横过来观看)
野生大熊猫每天要花一半多的时间(10-14小时)用于进食,剩下时间大部分用来睡眠。一只熊猫每天的进食量可以达到12-40千克(取决于吃的哪个部位),接近体重的20-40%。
熊猫吃竹子,还有着“刁钻的聪明”。竹笋最有营养,所以从初春开始,熊猫会一路追着发出的竹笋,从低海拔吃到高海拔。夏天竹叶营养最佳,就“紧着”竹叶吃,冬天营养集中到竹竿,熊猫就“啃硬货”。因此熊猫可以从低谷一直分布到竹子的海拔高限米左右,并随着季节性进行垂直迁移。
有研究显示:由于基因突变(Tas1r1假基因化),在万前,大熊猫丢失了鲜味感受器,那么大熊猫食肉与食竹感觉是否是同一个味道,很难有个确切的答案。但是细细想来,这种取食上的巨大转变,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大熊猫减小了与其他物种的直接竞争,获取充足的食物,不失为明智之举。
食肉动物的冬眠,是因为冬天天寒地冻没有食物吃而采取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是大熊猫改吃竹以后就不存在冬天没有食物的问题了,冬眠的问题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大熊猫也就成为了唯一不冬眠的熊类成员。
大熊猫顺应自然的演变,还体现在它最具特色的黑白毛色上。很多人觉得非常奇怪,动物都有保护色,而大熊猫的黑白两色在自然界中却十分显眼,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大熊猫外表的黑白色,本来就是在漫长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保护色。因为它早期生长在喜马拉雅山的森林中,高原上有太阳的地方是白色的,没有太的地方是黑色的,黑白很分明,所以在这种长期的环境中形成了黑白保护色。而且喜马拉雅山属于高寒地区,很寒冷,黑色是能保暖的,所以大熊猫的眼睛、耳朵、四肢这些最怕冷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
感悟
经历了第四纪冰川的严峻考验,经过晚中新世纪时期的进化,穿越八百万年漫漫风尘,大熊猫从远古走来。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它经历了什么,但有一点却是共识:大熊猫能存活至今,它一定是通过自己的方式,与“自然之母”灵性相通,达成“非凡”的默契。这些“非凡”,在它独一无二的各种生活习性中表露无遗——这就是“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的法则决不是“攻伐”或“占有”,否则,从未统治过自然界的大熊猫如何能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由徜徉。也许,大熊猫遵循的正是地老天荒流传下来的不二法则——敬畏自然,自然才如此庇护着它。在第四纪冰川期地球生命和物种的大浩劫中,大熊猫是造物者遴选出来的幸存者和勇士,成为动物界的“遗老”,珍贵的“活化石”。
你所不了解的大熊猫丨《国宝修竹图卷》(四)
功夫熊猫力克天敌
肆
功夫熊猫力克天敌
说大熊猫是猛兽,感到疑惑的人特别多,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大熊猫”这个名词诞生以来,至今才82年。在地球上生活了万年的大熊猫在中华民族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留下的是貔貅、貘、食铁兽等众多古名,就是在近代,人们也称之为猫熊、竹熊、黑白熊、银狗、猛豹等。直到年5月4日,法国人戴维在四川捕到一只稀有动物“竹熊”送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研究后定名为“大猫熊”。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横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中国人横写自古以来就是从右到左,而外国人书写的习惯是左到右,所以“猫熊”念成了“熊猫”。经过中外媒体的广泛宣传,活脱脱把一只熊变成了猫。现在全世界除了台湾地区一直坚持叫猫熊以外,所有地方都叫熊猫了。
既然叫熊猫,很多人就把它当猫一样对待了,又由于大熊猫天生与人类友善,不与人类为敌,特别是看多了现在通过人工饲养生活在世界各动物园的大熊猫憨态可掬,天真可爱的样子,人们无法想像它们是猛兽,在漫长的八百万年中是如何战胜天敌而存活下来的。
说大熊猫是猛兽,下面我们分几点来说明:
01、古典文献记载:
我国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中记载:大熊猫牙齿锋利,“食铜铁,亦食竹”。能够嚼食如铁一般坚硬的物体,把它们称为食铁兽,
在远古时期,貔貅是部落氏族崇拜的图腾。三千多年前的《尚书》和《诗经》中描述大熊猫像老虎一样威武,象征着“战无不胜”。《礼记》记载:“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意思是说古代行军打仗时前面挂着画着大熊猫的旗以警众,示为威武之师。
《史记》记载:远在多年前,新石器后期,黄帝训练熊、豹、貔貅、老虎的军队参战,统一了华夏各部落。
在各代古籍中,汉代的《尔雅*释洛》和司马相如著的《上林赋》、许慎的《说文》都有对大熊猫的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貘为题,撰写了著名的《貘屏赞》,明代《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介绍“貘膏可以治病,貘尿以水服用后可化误食的铜铁”,等等。
02、大熊猫的利器:
一是它很强的咬合力和尖锐的牙齿,可以把其他动物的骨头咬碎。熊类的咬合力在动物界中占第2位,熊猫在熊这个家族中的咬合力占第3位,仅次于北极熊和棕熊,而优于黑熊和灰熊。
二是尖利的脚趾,专家说它的脚趾像手术刀一样的锋利,可以轻易把其它的动物肚皮划破。
03、说大熊猫是猛兽,是因为大熊猫的天敌豹子、豺狼和金猫等一般都不敢招惹它,避而远之。保护区的村民发现,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实战能力很强,一只成年的野生大熊猫能同时对付四条狼……
长卷的第三部分是描写功夫熊猫的情况,前面的篇幅画的是熊猫“练功”的情况,后面部分是一只熊猫对付四条狼的情景。
(请将手机横过来观看)
所以,认识大熊猫,不可被其可爱憨厚的外表所“骗”。大熊猫其实有着强悍的战斗力,绝对是动物中深藏不露的“高手”。
你所不了解的大熊猫丨《国宝修竹图卷》(五)
竹林有约生生不息
肆
竹林有约生生不息
以竹为主食的奇特食性,使大熊猫分散独栖于北纬30度线附近广袤的竹林中。
由于大熊猫已经不再冬眠,所以冬天寂静的雪地箭竹间,大熊猫怡然行走,留下脚印串串。那黑白相间的颜色如水墨般洇染了画面,让冰冷的空气变得鲜活与生动。
梅花、迎春花、兰花盛开的春天,是大熊猫相恋的季节。在斑驳的竹影中,它们沐浴着夏娃带来的爱情之光。
大熊猫的繁殖时间和竹子的生长节律有关。“春心荡漾”的三至五月,是熊猫的交配季节。虽然雌性只有两三天的发情期,但并不妨碍熊猫在野外的旺盛性欲和繁衍。雌性在短暂的发情期内可以与多个雄性交配,雄性则各处寻找发情的雌性,“四处播种”。
熊猫4-5岁性成熟。只要没有在抚养幼崽,所有个体都会参与繁殖,“拦也拦不住”。交配结束,就回到各自独来独往的生活,互不干涉,更不会一起抚养下一代,是一种多雌多雄的性开放交配方式。
有趣的是,在交配之前虽然也是多个雄性进行决斗,但是决斗后不是胜者把败者驱离,而是分出决斗的名次,按照名次的先后次序可以一个雌性和多个雄性交配。这可能也是为了增加受孕的机会,使这种濒临灭绝的动物能够尽量延续它的后代。
请将手机旋转90°观看
炎炎盛夏,大熊猫隐居于茂密的竹林深处,或在松下嬉戏,或在荷塘边玩耍,孕育着它们新的希望。
请将手机旋转90°观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山果挂红,鲜花遍野的美景中,熊猫妈妈们精心呵护着新生命,熊猫宝宝们童趣满满,无限温馨。
颇为奇特的是,当小熊猫长大以后,种群是驱雌(即把长大以后的雌熊猫驱离种群区域),而不像其他动物一样驱雄,至于是什么原因则不得而知。
请将手机旋转90°观看
你所不了解的大熊猫丨《国宝修竹图卷》(六)
和谐家园天人共建
陆
和谐家园天人共建
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它们的生活圈一退再退,种群迅速消减,濒临灭绝。
早在0多年前的《尚书》和《诗经》中就明确记载,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给皇帝进贡的珍品。同时也是皇帝赏赐功臣的赏品。唐朝李世民就经常将貔貅皮赏赐大臣。更有甚者还把貔貅皮作为国际交往的礼品,武则天就曾经把七十多张貔貅皮送给日本国王。汉武帝时期,宫人还把貘(大熊猫)关在上林苑里放养,供皇帝打猎。
从年开始,西方人开始对大熊猫开始进行非法掠夺。年,集博物学家和传教士双重身份为一身的戴维神父把大熊猫介绍给了西方世界,在西方掀起了广泛的“熊猫热”。德国人韦哥尔德于年在四川汶川捕获一只幼体大熊猫,成为西方第一个拥有活体大熊猫的人。捕获熊猫最多的外国人是英国的史密斯,他在我国大熊猫产区呆了20年,仅在年至年,他就在四川汶川以高价收购活体大熊猫12只。这12只大熊猫几经辗转,只有6只幸运地活到了英国。
开西方人在中国猎杀大熊猫先河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年,小罗斯福兄弟在四川越西县开枪射杀了一只成年雌体大熊猫。
▲图源网络,与正文无关
到了现代,第一个把活体大熊猫带出中国的是一个年青的美国女人露丝·哈克纳斯。露丝的丈夫是一位动物学家和探险家,他新婚不久就来到中国捕捉大熊猫,还没有进入大熊猫产地,就病死在途中。为完成丈夫遗愿,露丝带了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进入四川境内寻找大熊猫。终于,露丝在夹金山下的竹林中发现了一只出生约30天的大熊猫幼仔。他们将这只幼仔装进了竹筐,而海关方面负责审查物品的人接受了露丝的两美元贿赂,在携带物品一栏写上“哈叭狗”,使得露丝没费周折就离开了中国。
露丝把这只小熊猫取名为“苏琳”,于年春天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苏琳”成为芝加哥的明星,每天前来欣赏它芳容的人达4万多。
▲图源网络,与正文无关
“苏琳”在西方世界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大熊猫热。据统计,从年到年,仅美国就从中国猎获了9只活体大熊猫。年至年间,国外有多人次前来中国大熊猫分布区,做跟研究、捕获大熊猫及标本相关的事。仅年至年10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达16只。
▲图源网络,与正文无关
历代以来对大熊猫的猎杀和掠夺,使大熊猫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大熊猫已被隔离为33个孤立的小种群,数量不到0只。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包括放牧、采药、割竹打笋、耕种、打猎、矿、水电站、交通道路、高压输电线、属地管辖等大大小小的10余种人类行为),大熊猫栖息地出现严重的碎片化现象,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小种群可能随时灭亡。
▲图源网络,与正文无关
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自然野生竹林大范围消失,影响大熊猫觅食,从而导致大熊猫数量下降。多项研究显示,未来几十年内的气候变化将导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消失超过三分之一。考虑到其食物99%来源于竹子,这对大熊猫的生存可能造成灾难性影响。
大熊猫是人类钟爱的精灵,保护大熊猫,是人类社会对大熊猫表达爱意的善举。解放后,中国政府不断加强了对大熊猫的保护。年全国第三届人代会决定建立大熊猫保护区,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完全禁止捕猎大熊猫,年开始建立大熊猫保护区,今年中国政府已将大熊猫的栖息地——总面积平方公里的四川省岷山片区、四川省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甘肃省白水江片区划定为大熊猫国家公园。
此外,联合国已将卧龙自然保护区揽入“人与生物区”计划之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为保护大熊猫伸出了合作之手,出资打开了小种群相互隔离的通道,为解决大熊猫的近亲繁殖作出了努力……
雪山、林海、峡谷、溪流,风光绮丽,海拔2-0米,神奇的北纬30度附近,北亚热带的湿润和生物的多样性极为特殊的自然条件,为大熊猫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生存乐园,成为庇护大熊猫免遭最后灭绝的“生命之舟”。长卷的最后一部分,正是以“和谐家园天人共建”为主题,画的是大熊猫在人类的保护下,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幸福生活的情景。
请将手机旋转90°观看
曾经,人类的发展破坏了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使大熊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而现在,也正是人类意识的觉醒和对大熊猫的持续关爱,使大熊猫的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数量不断增加。保护大熊猫的过程使人类意识到:现代化发展不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与自然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让我们重温自然界的不二法则:敬畏自然者,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愿世间所有生灵共勉之,愿我们生活的地球从此生生不息,活力无限。
是对素尺水墨的痴迷沉醉,是对国宝熊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