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观音禅院丢袈裟谁的罪过

发布时间:2023/6/4 14:00:41   

唐僧和孙悟空到了观音禅院,遇到二百七十岁的老院主。老院主要和唐僧斗宝,拿出羊脂玉的盘儿,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又让一童子,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唐僧夸他器物好,还说自己没有什么宝贝。孙悟空突然多嘴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一句话引来杀身之祸。

老院主看上了唐僧的袈裟,和广智广谋两个徒弟商量,要放火谋害唐僧师徒。后来惹得孙悟空借来“避火罩”,反烧了禅院,保住唐僧性命。老院主因为丢失袈裟,撞墙自尽。黑熊怪顺手牵羊,偷掉袈裟。那么,引起种种祸端的罪过到底应该归因于谁?

应该归因于孙悟空。唐僧对他说:“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说得非常明白,宝贝不能现,一现出来就会招致祸端,轻者失掉宝贝,重者有性命危险。孙悟空不听劝,一意孤行,终于招致不良后果。佛教讲“未上树时”,说的是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预防的准备,尽量不使它往坏的方面发展。面对贪婪之人拿出宝贝袈裟,就不如像唐僧一样,对自己的宝贝缄口不言,看似懦弱,实则不然,可以安居与当下,可以远祸全身。孙悟空不懂这些道理,只懂得争强好胜,结果招来祸端。

孙悟空以为人性都是好的,斗一斗宝贝未尝不可。唐僧充分认识到人性的虚伪、奸诈,认为人性都是不好的,以此为前提可以防止坏事发生。就好比法律的制定,必须假定所有人都是坏人,才能制定出好的法律;如果假定所有人都是遵纪守法的好人、道德高尚的完人,就会制定出非常坏的法律,使恶人受奖赏,好人受惩罚。唐僧行为处事是对的,而孙悟空没什么社会经验,言行却是错的。以至于,丢了袈裟的时候,“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唐三藏自始至终认为孙悟空弄丢了袈裟,应该负全责。只要念动“紧箍咒”就可以让孙悟空动起来,去寻找袈裟。解铃还须系铃人,孙悟空弄丢了袈裟,他就得去找,而且必须是他去,不是别人。

唐僧认为人性是恶的,虽然有些小心翼翼,但是确实可以防患于未然。争强斗胜的最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有钱的不露财,有宝的不现宝,有人脉的不炫关系,可以低调行事,行个长久。如若相反,定会丢失财宝、关系,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再说观音禅院老院主,活了二百七十岁,却是个贪心之徒,想把宝贝据为己有,不惜对唐僧师徒下毒手。计策失利后,丢失袈裟,羞愧难当,撞壁自尽。观音禅院有如此一个老院主,观音菩萨却放任不管,真是绝妙的讽刺。就好比一个高官不管手下的小官贪污受贿,任其胡作非为。

失掉袈裟,观音菩萨难逃监管失职的责任。再说,观音菩萨本身也是有些私心的。比如为了完成佛祖交给她的取经任务,对孙悟空一再妥协;把佛祖给他的三个咒,只给孙悟空用去一个,另两个私藏,一个给了黑熊怪,让他守后山;一个给了红孩儿,让他当善财童子;都是她的亲信,不能说她没有一点私心。由此可以看到,观音禅院丢失袈裟一劫本是观音菩萨有意为之,设计好圈套之后,让唐僧师徒往里面跳。

所以,观音禅院丢失袈裟事件看似是孙悟空的责任,其实幕后推手是观音菩萨,他才是主谋,是纵容手下贪婪,故意设置障碍,不顾僧人死活的幕后黑手。她后来出场,帮助孙悟空寻找袈裟,完成了“好人”形象塑造,顺便收了一个“守山大神”,成为最大赢家。而丢袈裟事件的布局、收场都是她,她确实应该担负丢失袈裟的罪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7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