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种类 >> 唐僧念的紧箍咒到底是什么意译为中文只有六
“师傅别念了,徒儿错了,徒儿错了还不行吗?”
齐天大圣孙悟空,只见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然而此刻却双手抱着脑袋,在地上翻滚。而唐僧唐三藏则站在一旁念着某种咒语。
紧箍咒是唐僧念诵的咒语,正是倚靠此咒,唐僧这位凡夫俗子才能制服孙悟空,将其随身带走,前往取经之路。
这紧箍咒究竟念的是什么呢?是什么让齐天大圣孙悟空都求饶?
紧箍咒的来源提到紧箍咒,就不能忽视紧箍儿,又称金箍儿。毕竟紧箍咒即为控制紧箍儿的咒语罢了。
很多人误以为紧箍儿与观音菩萨有关,因为这个紧箍儿是观音菩萨亲手交给唐僧的,而紧箍儒也是观音菩萨教给唐僧的。其实这只是误解。
实际上,这是对现象的了解而非本质的了解,实质上这一限制源自如来。而且这种限制不是单一的,而是三个。
观音菩萨被如来派往东土大唐引导唐僧去取经,而非忽悠。《西游记》第八回描述了这一情节。
如来对观音菩萨说道:“我手上有五件珍贵的宝物,包括一根锡杖、一件袈裟,以及三个紧箍儿。你可以直接将锡杖和袈裟交给唐僧。锡杖能让他百毒不侵,袈裟能使他摆脱轮回之苦。”
佛祖又交代说:“对于那三个紧箍儿,它们虽然外观相似,但各有其不同的用途。我还有三篇咒语,分别是金箍咒、紧箍咒和禁箍咒。如果你在路上遇到强大的妖怪,就动用这些紧箍儿,将他们控制住,让他们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
你瞧,其实这头箍并非是专门为孙悟空设计的。甚至西天取经并不一定需要孙悟空。看看那些路上的妖怪,有些甚至连孙悟空都束手无策。甚至还有极个别的比孙悟空更厉害。比如那金翅大鹏,就连如来也要给他面子。如来费尽口舌才将他劝离。
观音菩萨作为取经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最终选定了孙悟空,并将紧箍儿和紧箍咒传授给唐僧,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取经队伍。
紧箍咒到底念了啥?老实说,在整部《西游记》中,紧箍咒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紧箍咒,唐僧和孙悟空这对师徒根本不可能一同组队继续前行。
唐僧性情和善,温和善良,同时意志坚定。相比之下,孙悟空则习惯自由散漫,做事纯凭个人喜好,一言不合就跑回花果山了。
在有紧箍咒的限制下,如果没有这个限制,也许他一开始就会用一根棒子结束唐僧。如果取经计划失败,如来必定会责怪观音菩萨。
紧箍咒究竟念了怎样的咒语呢?居然让自尊心极强的齐天大圣也不得不屈服求饶。
实际上,紧箍咒只有六个字,尽管唐僧似乎反复吟诵,看起来好像念了很久,但其实只是不断重复这六个字而已。
“唵嘛呢叭咪吽”,就是这六个字。
这六个字虽简单,实际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唵”代表了五种智慧,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历史上,那些圣贤往往都具备这五种智慧。
“嘛”象征着仁慈,是善良的基础所在。
“呢”代表着功德,“嘛呢”合在一起就表示行善积德的含义。
“叭咪”一词指代莲花,寓意纯洁和清净。
"吽"代表着慈悲之心,表达了对众生的关怀和关爱。
要成为圣人,甚至更高级的存在,必须心怀慈悲,关爱他人,并且行善积德。这六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在表达这个意思。
传闻这六个字据说还具有净化人们的贪、瞋、痴心理的功效,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代表着瞋。紧箍咒正好适用于他。
根据咒语的含义,我们可以大致推断紧箍咒的原理。一旦唐僧念出紧箍咒,不仅紧箍会紧缩,而且孙悟空的脑海中会不断浮现劝导人向善,放下怨恨的言辞。这可说是物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难怪即使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面对紧箍咒也只能求饶。
想象一下,一个学生,耳边不断响起着这样的声音:“作业完成了吗?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考了多少分?年级排名第几?有可能考上重点学校吗?”
或者,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时常会听到类似“你年纪不小了,有对象了吗?工资多少呢?能不能负担得起房子首付?孩子能够进双语幼儿园吗?房子是不是在学区内?”这样的声音。
这位学生和这位上班族的反应可能与孙悟空相似。
另外两个紧箍儿的下落你是否发现一个问题,即前文提到了紧箍咒的来源,但紧箍咒一共有三个,另外两个去了哪里呢?
一个本应归于孙悟空,那么另外两个就应分别归于猪八戒和沙悟净吧?然而遗憾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两个紧箍儿都被观音菩萨自己拿走使用了。
在《西游记》的第十七回中,描述了唐僧师徒在观音庙留宿时,遭遇了附近活动的黑熊精。
黑熊精的实力非同凡响,在与孙悟空进行了三百回合的激战后才显露出败相。此外,她经常与观音庙的僧人对坐谈道,并非一般妖怪那般野蛮。
黑熊精和观音菩萨有着某种奇妙的缘分,在这种情况下,观音菩萨巧妙地运用紧箍儿法宝,将黑熊精收服,并让他在观音菩萨的洞府中担任护卫的职责。
在《西游记》的第四十二回中记载着,唐僧和他的三位徒弟遇到了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后代,即红孩儿。
红孩儿年纪虽小,但武艺不俗,并且精通三昧真火,使得孙悟空遭遇了相当大的困难。
可以看出,孙悟空能够无惧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说明他的三昧真火比太上老君炼丹炉中的火势更为强大。
红孩儿年纪虽小,法力有限。但一旦成年,恐怕会比当年的孙悟空更加强大许多。
观音菩萨怀着对红孩儿的深深爱意,最终动用紧箍儿法宝将他降服,让他成为自己身边的侍从。
看来观音菩萨似乎有点“中饱私囊”的嫌疑。但是,猪八戒和沙悟净,一个曾是天蓬元帅,一个曾是卷帘大将,都是智慧超凡的存在,已经在前世修得正果。虽然如今被降生凡间,重新陷入各种欲望之中。
然而,因为保留了前世记忆,它并不会像那些野蛮的妖怪一样需要使用紧箍儿。观音菩萨将另外两个紧箍儿分别给了黑熊精和红孩儿,这样至少可以说是物尽其用,没有浪费如来的宝贝。
紧箍咒,道出了成功的真相实际上,紧箍咒是孙悟空从少年到成年必经的一段历程。
初出茅庐的孙悟空,刚刚踏入江湖就显得非常大胆,对于未知的事物一无所知,行事总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主。他曾在弼马温处呆了一段时间,但很快便觉得索然无味,随后又因觉得官职太低而愤然离去。
随后他前往蟠桃园巡视,因未被邀请参加蟠桃宴而勃然大怒,于是偷食了蟠桃和仙酒,并且在蟠桃宴上闹了一番。
当时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有如神通广大。
玉帝并没有对他不公平,他的能力只够做个弼马温而已,即便被派去看守蟠桃园,也算是给予一定的重视了。
后来取经时,他发现那些神仙的坐骑都比他厉害,这表明当初神仙们都是在敷衍了事。
孙悟空后来追随唐僧,并非因为受到观音菩萨的安排,而是因为他认为唐僧对他有恩。孙悟空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有恩必报。
当他遭遇山贼时,他毫不犹豫地用一根棍子解决了所有问题。这时,唐僧第一次念出了紧箍咒。
随后,孙悟空多次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当如此,唐僧总是念紧箍咒,使他恢复冷静。
然而,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唐僧对紧箍咒的反复念念已经明显减少。最终,孙悟空已经不再需要紧箍咒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因为他内心已经充满了慈悲之心,学会了掌控情绪和欲望,从而“得道”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斗战胜佛。
在人生中也是如此,没有人能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变得更强大,也没有人能在舒适区内取得进步和成长。
舒适区所象征的是一成不变,人们若要有所突破,就需“紧箍咒”的助力,在经历苦难之后才能实现成长。
看看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能找到谁的人生是毫无挑战的?
想要成功并没有捷径可言,因此只需拥抱自己的“紧箍咒”,坚持下去,成功必定不会让你失望。这正是《西游记》想要传达的其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