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习性 >> 古代猎人告诫吃货熊掌再美味,有一只吃不得
在我们吃货帝国,熊掌被视为珍馐由来已久。熊掌在古代也叫熊蹯或者熊膰(都念fán),前一个“蹯”是兽足的统称,后一个“膰”指的是祭祀用的熟肉,不论怎么称呼,都是一样东西。
西汉人枚乘在赋文里写道,“熊蹯之臑,勺药之酱……玉杯象箸,不盛菽藿之羹,必将熊蹯豹胎。”明清时期,熊掌被列入新版本的“八珍”,哪八样呢?明朝的《玉芝堂谈荟》里说了,八珍是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
且不讨论龙肝凤髓究竟是何物,吃熊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开的先河。《左传》记载,当初楚成王打算废掉太子商臣,商臣就带兵围攻其父。楚成王临死前还想再吃顿熊掌,儿子不答应,逼他上吊了。
《左传注疏》等古籍里说,楚成王临死前还想吃熊掌的原因是“熊掌难熟”,烹制起来很费功夫,楚成王希望借此拖延时间等救兵。还有任性的晋灵公,也爱吃熊掌,有一次因为厨子做的熊掌不熟,就把厨子杀了。
严格来说,熊的四只脚掌还是有区别的,明代的《赤雅》里提到,“熊足前曰掌,后曰蹯”,人们发现黑熊爱舔前掌,觉得前掌做熟了最美味。也有人说,熊的后蹄肉质粗,前掌更肥美。
据清朝野史《清稗类钞》记载,吃熊掌还有禁忌,“俗传熊掌其一可食,牡左牝右。其一不可食,以冬日常掩其臀也。”
牡(mǔ)指动物的雄性,牝(pìn)是雌性,这段话里的熊掌指前掌。明清年间有个传闻,公熊的左掌或者母熊的右掌可以吃,另一只吃不得。因为熊冬眠的时候老用一只前掌贴着屁股。这应该是猎人传出去的说法。
然而熊掌难得,古代吃货肯定不会在乎什么禁忌,连猪大肠都吃了,谁还管熊是不是摸自己屁股。不过清朝的传闻倒是和“印度人的左手”这个梗差不多。
如今这年头,吃熊掌是犯法的,笔者坚决反对吃熊掌及其他野生动物。本文内容只是聊聊与此相关的历史和传闻,请勿较真。
不论何种山珍海味,要是不懂烹制之法,做出来就不见得好吃,甚至是浪费。南宋人陈元靓的《事林广记别集》记载了一种熊掌的做法:先用石灰水烫熊掌,去毛,然后缠上麻布,慢慢煮熟即可,“糟之尤妙”,煮熟后做成酒糟熊掌更美味。
清朝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里说,他曾在甘肃吃过熊掌,美味无比,后来趁天冷时还买了十副熊掌托人送回老家。可家人不会做,给放坏了。
梁章钜还提到了一个骨灰级吃货做熊掌的办法。首先要砌一个高四五尺的小烟囱,把熊掌去毛洗净后放入碗里,加汤水,盖严了,把碗放在烟囱口上,下面烧着小火,熏一晚上,熊掌就煮得入口即化。
关于吃熊掌的体验,明朝文人万士和写过一篇文章《食熊掌说》,引人深思。
万士和是江苏人,他说,江南地区讲究吃,尤其当时的吴中人,更是讲究。如果请客人吃饭,宴席非常丰盛,除了常见的菜品,还摆满了芦雀、野鸽、田防(田鼠)、山鸡什么的,除了熊掌,几乎什么都有。
万士和不喜欢野味,桌上的芦雀、田鼠一口不吃,但他和很多吴中人一样,很想尝尝传说中的熊掌,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他去贵州铜仁的守将石将军那里工作,刚好当地的苗民捕杀了两头人熊,献给了衙门。
万士和非常高兴,来到衙门的厨房,想看熊掌怎么做的。可他被吓了一跳,去过毛的熊掌切口处血淋淋的,整个看起来像极了人的脚。人熊通常指现代所说的棕熊,不清楚万士和记载的人熊是什么种类。
总之,万士和见状大倒胃口,捂着鼻子离开了厨房。石将军摆了酒席给万士和接风,酒过三巡,熊掌端上来了。但厨师做的是炖熊掌,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万士和不知道,吃了两筷子,石将军问他,熊掌做得如何?
万士和一听,顿时觉得反胃,强忍着没吐出来。他问石将军,熊对人是利是害?石将军说,“熊一般不主动伤人,就算伤人也极少像虎狼一样把人吃了。但是熊糟蹋庄稼,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地,熊一下山就给糟蹋光了……既然熊祸害人,杀了吃肉有何不可?”
说起来,熊糟蹋庄稼主要是贪。如《清稗类钞》记载的黑瞎子(黑熊)拔芦穄(jì),又贪又笨。芦穄是甜高粱,黑熊进了高粱地,拔一穗就夹在腋下,再拔再腋,可是前面夹的已经掉了。最后一大片高粱拔光了,黑熊只收获一两穗。
万士和觉得石将军言之有理,但还是吃不下熊掌。他在文中说,方才熊掌血淋淋的样子还在眼前,虽然听说熊祸害人更甚,但他没有亲眼看见,总觉得熊挺惨的。归根结底,是自己心有不忍。
最后再分享一下《事林广记别集》记载的“假熊掌法”,很多宋朝人吃不到熊掌,就用这道菜代替,据说味道和熊掌很像:首先准备猪头和羊头煮烂了,去骨,再把猪蹄和羊蹄煮烂去骨,然后拿干净的麻布包住,平放着,上面压一块石头,用酒糟腌制即可。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做“假熊掌”,看好不好吃。
参考文献:《清稗类钞》、《明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