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很难找到足够的食物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于是它们的生命活动极度降低,进入冬眠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陷入昏睡等。动物以中止生活活动的状态去越冬,称为冬眠。其种类分为三种,第一种为蛇及蛙等两栖爬虫类的冬眠,其体温与周围环境配合,如环境温度下降则体温跟着下降而进入冬眠状态,己无法进行调节;第二种为松鼠等动物其体温于平时保持恒温性,在进行冬眠时,可将自己体温下降到接近环境周围之温度,但为了避免体液在0℃以下结冻,其体温维持在5℃之间;第三种为熊类,熊在冬眠时其体温只下降几度,但能长时间不进食而呈睡眠状态,在严谨的分类下应该是近于睡眠和冬眠之间。
八种酷酷的冬眠动物熊:只有四种熊冬眠,分别是:美洲黑熊,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这些毛乎乎的大型哺乳动物,在冬季虽然有一段冬眠时间,但它们的体温只是下降几度而已。冬眠以前,熊会吃下大量食物,然后找一个向阳的避风山坡或枯树洞,躲进去过冬。冬眠时间可持续4~5个月,然后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苏醒过来。
松鼠:每年进入0月的秋天,松鼠们就开始停止进食,但在它们体内已经存储了足够的能量,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饿着。冬眠中的松鼠通常睡得很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来,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把它摆在桌上,用针甚至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一般来说6个月以后,随着春天的到来,松鼠们才会从冬眠期中苏醒过来。
刺猬: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几乎不怎么呼吸,因为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人口。它们的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0~20次。刺猬习惯在巢穴中冬眠,枯枝和落叶堆是刺猬最喜欢的冬眠场所。此时人们如果焚烧落叶,将是刺猬的灭顶之灾。冬眠中的刺猬会偶尔醒来,但不吃东西,很快又入睡了。冬眠的刺猬如果过早地醒来会被饿死。
蝙蝠: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
蛇:每当冬季来临,气温降到7-8℃时,蛇就开始选择高燥地带的洞穴、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入冬眠。冬眠时,往往有几十条或成百条同种或不同种的蛇群集在一起。蛇为什么要集体冬眠呢?因为蛇属于冷血动物,体内的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外界温度下降后,蛇的体温也下降。因此蛇类就采取冬眠的方式来适应低温环境。这期间,蛇不吃不动,仅依靠消耗体内越冬前储备的脂肪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在冬季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散居冬眠的蛇类死亡率高达/3到/2。如果群聚冬眠就可使周围温度增高-2℃,还可减少水分的散失。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体内能量消耗的水平,减少死亡率,还有利于来年春天出蛰后增加雌雄蛇交配的机会。
蛙:蛙类由于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变化,通常适宜在0~20℃的温度下生活,因此当环境温度降到7~8℃时,它们便进入休眠状态,称为冬眠。蛙类(如黑斑蛙)冬眠,通常隐藏在树根、石块、洞穴或土层中,也有的(如大蟾蜍、中国林蛙)沉入河、湖底的淤泥中冬眠。青蛙在河流、湖泊、坑塘岸边或稻田埂等处的土中冬眠。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青蛙选好冬眠地点,蹲在比较松软的土地上,两后肢左右摇摆,一点一点地坐进土里。最后,在蛙的周围形成一个蛙穴,其四壁非常光滑。如果把蛙取出,土穴就像翻砂铸件的砂模一样。
蜗牛:蜗牛冬眠,并不是为躲避严寒,它们能经受得住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冬眠,是因为在冬季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当它们冬眠时,先躲到墙角落,然后从足腺分泌一些粘液,将壳口封上一层防风的薄膜,使壳内环境保持湿润,就安心地睡上一个冬天。这期间它们完全不需要进食。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地区,蜗牛的休眠期甚至可以长达几年。
蜂:当气温降低时,工蜂及雄蜂会死掉,但蜂王会通过冬眠存活下来。她通常在土壤中,腐烂的树桩内或落叶丛中冬眠。待6-8个月天气变暖的时候开始活动,并建立新的蜂巢和蜂群。
注:本文由蒙草绿空间整理发布,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分享
点击右上角在弹出菜单中,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订阅
点击文章标题下的蒙草绿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