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习性 >> 梁杏300增强ETF产品介绍
大家好,增强ETF这个产品我们是年上半年上报的,简单说一下这个产品。这个产品是增强和ETF的结合,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的产品呢?如果稍微熟悉ETF市场竞争格局的投资者会知道,国泰的产品线上主要是行业ETF为主,以前是没有宽基ETF的,现在有了几个小型的宽基ETF,但是还是没有比较大的宽基ETF。虽然我们在ETF这条路上实现了很多盈利,发展的也挺好的,但总感觉好像有点遗憾。我们觉得直接发ETF和ETF肯定跟现有的同类型ETF在不管是规模,还是流动性方面都没有办法直接竞争。所以我们在年年底就开动脑筋,想怎么样可以做来实现弯道超车。当时想法还比较大胆,觉得可以做创新,也是结合现有产品机制,就想到了增强ETF的模式。
只不过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是,在我们想到这个模式的时候同行也想到了,所以当时好几个公司前后申报了增强系列的ETF。监管非常鼓励创新,但是态度也比较谨慎,所以这几年一直在不断论证产品的可行性,包括投资管理方面的风险,还有面对市场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会受到影响,包括PCF清单的披露,因为股票型ETF每天要披露PCF清单,那么增强ETF的清单怎么披露也会成为重点讨论和考虑的对象。
回到产品上来,通过增强或者指数增强和ETF的结合,我们觉得可以把ETF的优势注入到指数增强基金里。ETF的优势是持仓透明,管理费率低,交易非常灵活和方便。传统的指数增强基金只能做申购和赎回,就是收盘价的交易价格。但如果可以上市交易之后,盘中如果有遇到冲高、回落或者深V的情况,就会多很多的交易机会,有一部分投资者也愿意做这种判断或者交易。上市交易后,我们希望它的流动性也非常的好,这样客户再做期货或和其他衍生品的拟合交易或对冲交易等策略的时候就会更加方便,所以这是当时我们做ETF或者增强ETF的一个原因。
这个产品的创新点相对于增强多了交易功能,对于ETF多了增强的收益,相对两边都更好一点。因为它是ETF,也是可以做到实时有交易,实时有价格;它的管理费比传统的增强基金要稍微低一些,因为要去做竞争,所以当时增强ETF的管理费率设的比普通增强基金低;它的持仓是透明的,而增强基金跟主动权益基金的披露规则是一样的,一个季度才披露一次季报。比如6月底持仓,要到7月底大概才披露,所以再看季报持仓的时候会稍微晚一些。增强去看前十大的持仓意义都不是特别大,年报里面会披露所有的持仓。如果是做成ETF的模式,目前很有可能采取的方案就和现在的ETF一样做及时的披露,这样就可以有比较好的跟踪或者说你看看增强的ETF在买什么股票,它有什么操作。
从增强收益来看,它比传统ETF多什么?主要是多一个增强收益。很多人会问增强收益到底能不能实际得到,我们统计了市场上所有的增强基金的数据,不是只有国泰一家。国泰实现了长期下来可以做到增强的结果,但是市场上所有的增强基金数据结果也都表明:沪深增强基金也好,中证增强基金也好,都有稳定且持续的增强能力,而且胜率还是比较高的。增强或者是跑赢沪深的胜率在80%以上,平均超额收益率达到5.6%。这是我们觉得市场上会有针对这类产品需求的原因,首先,增强策略是有效的。其次,给它插上一双ETF的翅膀之后,它的交易效率或者交易便利程度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提高。互联网上有张图,黑熊和白熊他们一合并,就变成了珍稀的大熊猫,就和增强ETF很相似,是结合了ETF和增强基金的优点而来。
我们做了创新点的整理,把它拎出来给大家稍微提示一下。我们进行了普通股票的ETF、普通的指数增强基金还有增强ETF的各项参数或指标的罗列对比。前面的运作方式、申赎方式就不多赘述了,主要的点就是在框起来的黄色部分:增强ETF既有ETF的优势,可以上市交易,在投资结果上又可以实现超越标的指数收益;盘中操作更便利,可以做买入,也可以做卖出。因为股市或者盘中的交易有时候确实有突然大涨又突然大跌的情况。有的投资者比较在意盘中的机会,尤其下跌的时候,因为在出现盘中的“深V”走势之后,有可能底部就阶段性的确认了,这时候很多投资者的交易就会蜂拥而出。这是市场上或者是投资者对交易功能比较重视或者在意的原因。
接下来介绍的是沪深指数,沪深指数是不需要过多介绍的,因为这个指数实在太有名了。简单看一下茅台、平安,主要就是消费和金融的龙头,还有医药占比比较高,因为它是前大的股票的结合。如果把它跟其他板块比较会发现,数量分布的占比肯定遥遥领先领先于创业板和科创板,所以它的覆盖度或者蓝筹价值更强一些,它跟创业板和科创板稍微有点不一样,但是它也覆盖了一部分科创板和创业板里的股票。
这是沪深指数流通市值的分布情况,主要以亿到亿的市值为主,还是大市值的股票稍微多些,达到38%。亿到亿是23%,到0亿是17%,0亿以上18%,这是它的数量分布。对应看流通市值会发现,0亿以上市值的占比非常高,达到56%,虽然中小股票数量多,但是权重或者市值还是大股票更多一些。
净资产收益率等各方面指标我们觉得都还不错,这也是为什么沪深有能力或者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甚至取代了上证综指成为市场代表指数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经常说很多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的业绩标准是要跑赢80%的沪深指数,不要小看这个基准,持续跑赢这件事儿本身也是很难的。沪深汇聚了整个市场的核心股票,把本来就已经比较好的股票都聚集在一块儿,所以要持续跑赢确实还是比较难。沪深里主要是金融和消费更多些,所以今年表现不是特别的好,因为今年的消费调整比较厉害,而周期板块占比又比较低。
看下几大板块,银行、非银、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大家可以记一下,后面会说我们对未来沪深或者市场的观点判断,可能跟它的结构有一定关系。这是沪深跟中证之类的比较,它们分布上会稍微不一样,中证里科技和周期相对多一些,沪深消费和金融要稍微多一些。上证50就是金融、消费更多些。这是宽基规模11月17日同比增速的对比,沪深好就好在成长性和稳定性占优。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帖子非常有意思,有人说中证没有投资价值,在宽基里面要买就买沪深。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中证大家都觉得挺好的,但是它的设计上有个大的漏洞,中证里的好股票涨啊涨,它的市值就到前里面去了,就被沪深囊括了,而沪深里面不好的股票会淘汰到中证里,所以要买沪深,而不是买中证。”我们觉得这还是两个不同的风格或者不同指数的东西。很多时候市场风格都是轮流来的,所以这并不构成说沪深绝对的好或者中证的绝对的不好的理由,而是各有各的好。
沪深的优点主要是什么:它的收益或者业绩的成长性和稳定性更好。中证有的时候相对波动大一点,这两年稍微好一点,但稳定性或者平均来看没有沪深好。沪深跟上证50比也要更好一些,它确实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年,如果大家去拉沪深和中证的收益率去做比较会发现,沪深确实是被中证压着。但是这几年,因为沪深走得比中证好,所以这几年看起来沪深好一点。
我想说收益这个东西和很多结构性的机会有很大的关系,但它不是绝对的关系。这里列出了不同年度收益水平的情况,沪深,上证50,中证都是各有各的表现机会。沪深指数它跟陆股通的持股相关性是很高的,意味着沪深作为一个中国核心资产的代表,也被全球市场所接受和认可。因为陆股通的很多资金会更多地分布到沪深的成分股上面,占比能到72%,中证大概14%,中证0只有5%。外资不断的入场,对沪深投资价值的长期提升也是有比较大的帮助。
这是盈利情况,今年股市不算特别的好,尤其沪深调整程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觉得也很正常,因为沪深在年年涨得都非常好,前面两年都有30%或者接近30%涨幅,今年再来一个30%,那就太高了,也不是很正常,也不是很客观。所以今年调整一下也是比较正常的情况。我们年初判断今年收益率应该上不去,但是当时还是咬着牙做了一个相对偏乐观的判断,今年要是能有个位数收益率就好了,现在来看还是比较难的。但如果年底大金融来一波行情,也不是不能实现。
去年因为疫情影响,净利润和盈利情况比较差,疫情控制好了之后就迅速往上提了。我觉得可以把年6月30号当作一个异常值,你在观测的时候把它的影响要剔除掉,因为后面很快就上升了。这是沪深的盈利情况,虽然今年中报算是历史上最好的中报,但因为有过去基数的影响,后面可能会慢慢走低。整体来看,沪深相对于其他指数还是可以保持相对的优势。
这是股息的情况,过去一直股息率都是在2-3%之间,再早的时候更高一些。我记得以前沪深的股息率是3%多,这几年有缓慢的下降,但是股息率还可以,一年2%多。不能直接跟余额宝比,因为余额宝的收益率也在下降,因为沪深毕竟是权益资产,我把它拿来跟余额宝比只是想让大家感受到它的股息率还可以。
这是估值情况,因为这个数据做得比较早,截止到7月底,估值分位是78%。当前估值分位是40%多,因为现在又过去3个多月,所以现在的估值消化比之前又好了很多。PE_TTM值也是13倍左右。
说一下四季度对市场的观点。大家会把大盘分成几个大类,消费板块、科技成长板块、周期、金融地产。消费里面主要包括食品饮料和医药,这是两个大头。分析一下这四个大的板块四季度怎么看待分化和走势:消费板块里面,食品饮料我们是不太看好的。我们今年都不太看好食品饮料,不管是在我去年年底的季报里,还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