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

西游路,人生路谈82版西游记的造

发布时间:2023/6/2 13:55:47   

82版《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如果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历史上选一部最成功的电视剧,我觉得非82版《西游记》莫属。这部剧的几个指标恐怕很难超越了,一个是播放次数,再一个是收视率,现在哪部剧恐怕也不敢想这个成绩了。我打算用两篇文章聊聊这部电视剧,先说说它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

首先,当然是要说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如果您看过原著,再对比电视剧,就会发现电视剧当中,唐僧这三个徒弟的形象明显是被美化了。原著当中孙悟空的形象是“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除了当代的度量单位以外,哪个朝代的四尺基本上都没过一米,就那么高。而且身体瘦弱,小鼻子小眼小脸。这么说吧,您到动物园猴山,那个最大号的猴子,孙悟空大概就是那个样子。您就想想,这样的孙悟空一出来,您看着舒服吗?认可得了吗?怕是够呛吧。而且孙悟空这个面相,毛脸雷公嘴。您别说他是美猴王,那是一帮猴里面说的,也就是猴里面算漂亮的,跟人比,那就是怪物。单从面相上来说,更接近原著的其实是张纪中版的孙悟空,比82版的更加凶一些。如果真是82版里的孙悟空,怕是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害怕了。反正我的感觉是,如果在一个灯光昏暗的小巷里,我遇到的是82版的孙悟空,我不会害怕;但是遇到张版里那位,估计这个惊吓轻不了。

反过来再拿原著做标准,那么就应该是张版的更接近原著的形象。但是,如果让您选,您喜欢哪个形象?我估计八成的人会选择82版的。这个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其人物形象要忠于原著,但是不应该拘泥于原著,被原著的形象束缚住手脚。应该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加工,创造出影视剧当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影视剧当中的人物形象和原著当中的人物形象不应该完全一致。读者看原著,头脑中不见得会有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而且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人物形象有所改造。而影视剧是视觉的艺术,更直观一点。省去了在心中构建人物形象的过程,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那么影视剧当中的人物形象要被观众所接受,就必须和观众看书或者听故事时头脑中的人物形象相符,这就要求影视剧当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要和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吻合。如果以忠于原著为理由,违背观众的审美观,最后是吃力不讨好。在这方面,显然82版的孙悟空是成功的。这就不得不佩服造型师王希钟先生的功力,老先生深得影视造型艺术之三昧。

猪八戒的造型也是如此,您要看原著,这位猪八戒太可怕了。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原文写“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后来在高老庄,孙悟空再看到猪八戒,孙悟空看他是“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综合来看,猪八戒混合了家猪和野猪的特征,因为他有獠牙,那肯定不会是家猪,但是野猪又没有蒲扇一样的大耳朵。所以无论如何,猪八戒的相貌都是非常凶恶的,并不是马德华先生塑造的那个形象。另一版的猪八戒一出场是一副野猪的模样,后来又变成家猪,但是这个形象也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而这个形象相比于82版的更为接近原著,可不讨喜是一样的。

但是您注意,影视剧人物形象不能拘泥于原著,但也不是说可以离开原著,满天飞,还是要以原著展现出来的精神为纲。举个例子,偷袈裟的黑熊,在原著里面是妖怪当中最有仙气的,道骨仙风,没事谈论的都是炼丹求道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所以他展现出来的首先要有妖怪的形象,但是又不能是一种特别可怕的形象,否则不足以展示他和别的妖怪的不同之处。所以82版的黑熊怪就比较贴近原著的精神,另一版则整个儿一个魔兽世界当中的野人。

另外,对于一些观众耳熟能详,心中已经有了先入为主印象的人物,有时真不是靠演技能弥补的,演员的外在形象也很重要,没这个形象,用化妆或者演技真是没办法补救。比如如来佛祖,朱龙广先生脸型宽大,稍微一化妆就能表现出佛祖的宝相庄严。还有左大玢女士的观音菩萨,首先是美,但这种美不是那种妖艳的美,而是慈眉善目,庄严肃穆,让人一望可生亲切和敬仰。难怪左女士出去旅游,香客们一见她就直接跪拜。这个当然有电视剧成功的基础,但是如果人物选的不对,也绝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还有白骨精,阴险狡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所以绝不可能是一个少女的形象。另一版在这方面改得比较失败,还是82版杨春霞女士的白骨精形象比较符合原著的风格,而且杨春霞女士这种深厚的功力也能展现白骨精的形象,这不是随便找个演员就行的。

总结一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人物形象塑造,首先要符合原著精神,但要在原著的基础上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人物形象也受演员自身条件所限,具有特殊性。

82版《西游记》的改编艺术

接上一段说。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所谓的忠于原著,应该是忠于原著的框架和精神,而不是所有情节都要和原著一般无二,这个文学和影视作品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完全照搬的影视作品成功的不多。几乎每一部名著改编的文学作品都是要有一个改编的过程的,我认为82版《西游记》的改编是成功的。在我看来,它的改编应该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色调的变化,原著里面很多段落色调比较冷,我说的色调比较冷是指其中有很多暴力血腥凶残黑色的情节,如果展现到电视屏幕上,观众看了会不舒服。总的来说,电视剧还是一种大众艺术,最重要的是把故事讲得让人爱看,如果让人不舒服,不看了,这部电视剧就算失败了。我相信,如果搞得很沉郁,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绝到不了现在的高度,一般都到不了。

举几个例子。天竺国那个真公主为了自保,每天在屎尿堆里打滚,装疯卖傻,这个在电视剧里就直接省略了,要真演出来,您看着高兴吗?还有,孙悟空的一些手法过于狠辣了,比如木仙庵三藏谈诗,对方虽然是藤精树怪,但是也没把唐僧怎么样,原著当中孙悟空几棍子打得他们血流如注,电视剧中就给改了,留了他们一条性命。还有玉华州,和灭法国合二而一,灭法国国王可是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僧人,如果真是这样,这个血债累累的刽子手最后和唐僧师徒把酒言欢,总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电视剧当中就改为驱赶僧人。

第二层次是在结局不变的情况下,对故事当中的情节加以改动,有几集的改动还相当的大。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女儿国那一集,这个不用我多说,各位您应该都看过。我是这么琢磨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改动,就按照原著的描写去拍,我们今天对女儿国这集不可能这么记忆犹新。毕竟吴承恩先生的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差距的,这个改编就是往贴近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方向改动。这段情节给人的感觉是如果蝎子精不出场,唐僧不见得能坚持得住,这个改动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更容易被接受。但是,总的精神没有变,唐僧还是拒绝了女王的感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取经之路,这个改编就是成功的。

不得不说说另一版,改编的一些内容也说是往贴近人的本性方面改编,但加入的却是一些阴谋论的东西,这个东西真的不是人的本性,只不过现代人都把玩阴谋、给别人插圈下套当成一种本领来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还有就是所谓新的解读,给白骨精加感情戏,这个就脱离了原著本来的精神风貌,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情节的改动还有的是为了对故事情节加以改进,比如小雷音寺那集,本来原著是孙悟空一次接一次地请救兵,再一次又一次地被妖精装进人种袋。这个要在小说或者评书当中可能大家听着还有些趣味。但是放在电视剧里面,不断地重复就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这就是影视艺术和文字艺术的不同之处,所以电视剧把那些什么龟蛇二将、小张太子什么的都省去了,二十八宿被装进去之后就改成孙悟空去偷行李,避免了情节的重复和雷同。

再有一个是把戏份中和一下,沙僧的戏份明显增加,第二十一集,原著里他们三个都是被蜈蚣精的药茶毒倒,剧里面沙僧接受孙悟空的警告,没有喝那杯茶,而是带着八戒和唐僧转移。还有,本来应该是八戒打死的玉面狐狸,在这里被记到了沙僧账上,沙僧这个人物就鲜活起来了,否则如果按照原著,沙僧基本上就可有可无了。作为电视剧人物来说,主角变龙套其实是失败。

第三个层次是整个剧情结构的变化,一个是把几个先后发生的事情融合在一起,比如女儿国,本来是三段前后顺序非常清楚的故事,互相之间没有交集,电视剧当中把三段情节交叉在一起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节更为紧凑。再一个是增加了前后呼应,本来原著当中就有这样的呼应,比如青牛精套别人法宝的圈子就是太上老君当年打孙悟空的金刚琢,还有牛魔王红孩儿一家。电视剧通过改编,加强了这种呼应。比如小白龙和碧波谭的龙女,本来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但是电视剧当中把他们弄成了一对夫妻,但是龙女有了外遇,找上了九头虫。这样一是把小白龙烧毁殿上明珠的事情找了一个理由,同时把碧波潭,祭赛国扫塔的故事和前面照应起来,故事情节更加贯通,又不影响整个叙事,这是很高明的改编方法。

还是那句话,改编不能脱离原著的精神面貌,82版《西游记》好就好在虽然情节有所改动,但是人物和场面让人都感觉到这是吴承恩先生作品中的场景,而另一版的电视剧则完全是穿着古装的现代戏。

转载自王崇秋:一台摄像机“筑成”82版西游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7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