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的学问
寻找大中型哺乳动物是一门学问,特别是在森林之中,如何通过蛛丝马迹判断它们的行踪,需要丰富的野外经验。一般情况下,行进痕迹、取食痕迹、粪便和标记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动物的行踪和种类。大部分食草类动物的粪便都是黑色的“巧克力豆”形状,但是苏门羚的大一些,小麂的小一些,而新鲜的林麝粪便会因为它们的香囊而散发出强烈的中药味道。黑熊在树上取食时,会一边吃一边把折断的树枝顺手垫在屁股下面,形成一个取食平台。
这样的取食平台不仅能帮助我们寻找黑熊,还能帮助我们粗略地判断它们的数量和活动范围。猫科动物的粪便形状特别,粪便之中往往含有大量动物的毛发和骨骼,我们可以根据粪便的大小判断出猫科动物的种类。大熊猫在求偶期会选择比较高大的杉树做标记,将自己棕褐色带着气味的分泌物涂抹在剥去树皮的树干上,用以和异性熊猫沟通信息。所有这些不同的习性都会留下各种蛛丝马迹,帮助我们确定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活动范围。如果摄影师自身经验不够,有经验的当地人或者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将会成为寻找野生动物时最好的向导。
夜间寻找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大部分动物都很怕人,但是夜晚寻找猫科动物和其他一些中小型的夜行兽类却又没那么难。猫科动物无疑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东北虎、华南虎这些大型猫科动物今天在中国几乎已无法见到。但是豹猫、金猫和荒漠猫这些中小型猫科动物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不算非常稀少。追踪并拍摄神秘的猫科动物,对于拍摄者来说是充满刺激的挑战。
追踪拍摄猫科动物,借助的是夜间猫科动物眼睛虹膜的反光。在白天能见到猫科动物粪便的地区,夜间将强光手电举在眼前在树林灌丛间寻找,运气好就能见到猫科动物眼睛的强烈反光。猫科动物有强烈的好奇心,通常情况下,它们在被手电光柱照射时不愿马上离开,而是希望看一个究竟。
这时候,可以迅速利用手动对焦对准眼晴反射的光点,然后用闪光灯完成拍摄。如果有助手协助用手电筒寻找,或者直接将强光手电捆绑在镜头上,那么拍摄过程会更简单。猫科动物的野外影像极其稀少,可以说,每一张野生猫科动物的图片都无比珍贵。而拍摄猫科动物的这一方法,也可以广泛地用于拍摄鼬、狸等小型夜行性哺乳动物。
曾经一个自然观察团队在四川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夜间动物观察。说是夜间观察,但是考虑到团队行动的安全,大家就是每天晚上10点左右开车沿着林区公路游荡1个小时左右。但是就是这一个小时,在林区公路上可以见到豹猫、黄喉貂、猪獾、果子狸、小麂、野猪等大量夜行性动物,给每个人的存储卡中都增加了珍贵的兽类照片。
蹲守和大中型哺乳动物靠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矛盾比较突出,大中型野生动物长期生活在人类活动的威胁之下,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感。它们往往非常警觉,稍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天天。
所以,如何能够和这些大中型野生动物接近到可以拍摄的距离而不会惊扰它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追在动物屁股后面跑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这样不仅无法拍摄照片,而且还会惊扰动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判断动物行进的路线,预先潜伏在它们活动的路线上,蹲守等候。
这样拍摄可以得到效果令人赞叹的照片,而且只要举动得当,也不会对动物造成惊扰。下风口往往会比上风口的成功率高一些,因为动物没有那么容易嗅到你的气味。使用一些伪装,无论是迷彩衣服还是伪装布,都比直接出现在的动物跟前成功率更高一些。尽可能地伏低身体,采取蹲或者趴在地上的方式,效果比保持站立要好得多,因为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原则上动物害怕一些有着两条腿、像人的形状的东西。
特别需要提出来的是,尽管蹲守的目的是不要让动物事先发现你的存在,但是有些时候,你需要让动物“提前一点儿”发现你。比如羚牛,猛然遇到有可能使它们失控,甚至对你做出攻击行为。但是通过轻微晃动一下身体或者镜头,或者利用快门的声音提醒它们,让它们意识到那里有个奇怪的东西。你已经采取了伪装,并且尽可能低地降低了身体高度。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讲,这个时候的你其实看起来没有什么危险,这对于拍摄过程以及摄影师的人身安全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