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形状 >> 这个姓,百家姓里没有,禹城这个村里,却有
知晓家乡事,了解家乡史,尽在人文禹城。今天为大家分享王河北老师的文章,题目是——
辛寨常庄,因“唱”而名(之二)
作者/王河北
常庄村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常庄村民勤劳善良、诚实憨厚、助人为乐的共同性格特点。刘茂挖井就是该村村民不忘初心、助人为乐的具体体现。
刘茂挖井造福乡梓
村中的水井明朝中期,刘氏由外地迁来常庄村,在村子东半截定居。有人说他由直隶枣强迁入,也有人说来自周边州县,已无从考证。
听村里老人们讲,刘家几代人靠着开粉房,做粉条、粉皮养家糊口。相传,村东路南那口敞口井就是当年刘家子孙刘茂开挖的。在这之前,只有村西头有口井,刘茂和村东的老百姓吃水都要绕道到村西去挑,极不方便。刘茂就下决心打口水井,为的是既方便自己,又能给村子东半截的老百姓解决吃水难题。
他选了一块儿有利地形,自己出资雇了几个青壮劳力,管了几顿饭,又买了几拉车大青砖,土井的侧边沿全部用砖砌起来,将土井固定结实,不至于塌方,井口则用砖砌成圆形。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常庄村十字街以东大半个村庄的村民仍然吃这口敞口井的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常庄村的人至今仍感恩刘茂。直到改革开放后有了压水井,才结束了去敞口井打水的历史。
惩恶扬善刘仁脱险
常庄村街景清末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盗贼横起,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治安管理混乱不堪,常庄人刘家的末代传人刘仁就生活在这个乱世之中。
他父母早亡,一个人过日子,体格健壮,性格豪爽,爱好打抱不平,平时除了开粉房做粉条,赶集忙农活儿外,酷爱武术。空闲时间起早贪黑苦练武功,曾跟名师学习武艺,擅使一条三节鞭,打遍周边无敌手。
有道是“树大招风”,邻县黑瞎子沟有伙土匪,不服管束,匪首人送绰号“大黑熊”,长相丑陋,性情粗鲁,飞扬跋扈,心狠手辣,经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罪恶累累。“大黑熊”早年曾去赶杨屯集,亲眼目睹了当地的一个淫贼“小粉蝶”调戏民女,被刘仁在集市上当众暴打的场景,遂对刘仁产生了浓厚兴趣,萌生了让刘仁为自己效命的愿望。等后来发迹成了匪首,有了势力,便多次派人去请刘仁入伙,但均被刘仁拒之门外。
“大黑熊”恼羞成怒,怒骂刘仁“敬酒不吃吃罚酒”。趁着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他骑着快马,带着数名土匪,风驰电掣赶往常庄,疯狂地敲开刘仁家的大门。“大黑熊”单刀直入,再次亮明让刘仁入伙的心思。刘仁对“大黑熊”的霸道作风非常气愤,拒不从命,当场拒绝。
话不投机,“大黑熊”被驳了面子,气急败坏,两眼闪着凶光,嘴里歇斯底里地叫着:“好小子,找死呀,爷爷今天要好好教训教训你!”
“大黑熊”拽出单刀刚想亲自动手,早有两个土匪各持单刀迎上去,刘仁飞速从屋外窗台上取下三节鞭,跳到院子中间,与两个土匪动起了武,刀来鞭去,战到一块。不到三五个回合,两个土匪就被打倒在地。
“大黑熊”见刘仁果然厉害,就手持大刀与另外四个土匪围拢上来一块儿与刘仁打斗。
本段故事提供者:安树范,现年91岁有道是“恶虎打不过群狼”,“一人难敌四手”。刘仁眼看要落败,“大黑熊”人多势众,逐渐占了上风。刘仁一看形势对自己不利,“光棍儿不吃眼前亏”。就心想:先暂且口头上答应入伙,以后再做理会。遂灵机一动,跳出圈外,大声吆喝道:“慢着!别打了,我答应你们。入伙!”。
见刘仁扔下三节鞭,放弃打斗,“大黑熊”转怒为喜,呲着牙,咧着嘴,哈哈大笑,嘴里嘟囔着:“这就对了嘛!何必动五(武)动六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大黑熊”怕夜长梦多,此地不宜久留,于是一伙人不等刘仁收拾停当,便硬锁上门,拉扯着刘仁快步离开。“大黑熊”骑着马得意洋洋,慢悠悠地在前面领队,向北退去。
中间,路过徒骇河木桥,刘仁心中暗想,此处地形有利,何不借机逃跑?便猛的一下,挣脱了两个土匪的控制,一个猛子扎进了水中。
“大黑熊”懊恼不已,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火冒三丈将那两个看管刘仁的土匪狠狠地扇了几个大耳光。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水势,只听到水流喘急的声音,河水深不可测,黑夜又看不清楚,估摸着跳下去也会被淹死,“大黑熊”打了一声口哨,就带着土匪向北惺惺而去。
殊不知,刘仁水性极好,是个游泳高手,在水里游出上百米后,才探出头来,听了听没动静,看没了踪影,便从水里爬上岸,悄悄地回了老家。
小村落移民姓氏多
“春秋迭易,岁月轮回”。明朝灭亡,闯王覆灭,各地农民起义被镇压。清朝建立,藩王叛乱逐渐被平息,葛尔丹叛乱被剿灭,台湾也被收复,社会环境遂趋于稳定。为弥补战争创伤,填补因战乱造成的人口空缺,发展经济,清政府再次组织移民。
谢氏、张氏等纷纷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常庄。清道光年间,安庄村安氏家族中的一支——安大宾,由安庄村迁移到辛寨常庄村定居,随后,辛、李、苏等姓氏也逐渐迁来此地定居。
上世纪40年代末,我家五爷爷王其明(我爷爷亲兄弟六人,王其明排行老五),从王家坊村迁到常庄定居。当时,由我老爷爷王如山做主,将五爷爷过继给唱家最后一代唱永春(后改名为常永春)做了养子。养父母给我五爷爷娶了媳妇,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现已历四世。
“安氏松林”传承孝道
常庄村的松树林在常庄村村东,有一片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的松树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枝叶茂盛,生机勃勃,成为常庄村一道靓丽风景线。这里是常庄村安氏家族埋葬先人的林地,树龄大多有近年历史。据了解,这片松树林是周边区域方圆百里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据了解,清道光年间,安庄村安氏家族成员安大宾落户到了常庄。
安大宾的祖先,历尽艰辛,勤劳持家,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就在常庄村买了一块地,每天步行从安庄村到常庄村种地,因极不方便,就打算让安大宾到常庄落户,以后种地不用多跑冤枉路了。为顺利促成此事,便利用安大宾的姨娘在常庄做媳妇这层关系,给村里的村长打了招呼,征得同意后,就在常庄盖房,定居下来,娶了媳妇,生了五个儿子,先后长大成人。
父母去世以后,安大宾便将他们埋葬在常庄安氏祖林。后历经数年繁衍生息,常庄安氏家族已形成五大支系,近二百口人,一直到今天,已历十世,余年。
安氏祖林松树林的栽种,还得从安大宾父母去世说起。为表达对父母的怀念之情,安大宾请了著名的阴阳先生看了林地,选中了村东自家那块风水宝地,安葬了父母。遵照风水先生的嘱托,在安葬父母的这块坟地上,种上了松树,据说能提升家族风水,造福后世子孙。
安大宾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又将其埋到祖林里。随后,共同出资购置松树苗,将整个祖林全部栽种上了松树,扩大了种植面积。弟兄们还坐在一块儿集体商议,制定族规族约,教育安氏族人,要增强责任感,牢固树立家族观念,保护好松林,看护好祖宗坟茔。如果松树死亡,要及时补种完整。
多年来,一代代安氏子孙谨遵承诺和族约,用实际行动保护好松林,致使松林虽历经数年,仍保存完好无损。
上世纪40年代,禹城七区杂团土匪头目李连祥因修建魏寨子大楼,需寻找坚硬的木料做楼板,就想到了常庄村这片安氏松林,遂强行砍伐了几十棵,后来安氏族人又将砍掉的这些树补种了起来。
你别说,这片松树林还真起过不少作用呢!解放以后,一直到“文革”期间,大队经常开大会,传达上级指示,布置生产任务。由于人口多,没有房屋能容纳下村里这么多的群众,实在坐不下,天气又炎热,大队领导没办法,就决定到松林里开会,利用树林遮阴,既能避暑纳凉,又不误开会传达上级精神,收一举两得之效。
每到冬季,村民们便将落地的干松叶用扫帚扫起来,装回家后,松籽用于喂鸡,松籽壳、松树叶做柴禾用。还有人会将松籽壳碾碎,做成无公害的松香,过春节自己用,也送给亲戚。“文革”期间,破四旧,这些事儿村民们只能偷着做,都不敢去集市上卖。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树杆子,点天灯,挂松枝为姜太公安神位祈福。因松树木质硬长得慢,一般村子里是不会栽种的,怕变钱慢。只有寺庙、林地上有种植松树的。所以我们这一带,只有常庄有松树林。“物以稀为贵”,要想搞到松枝,就只得去常庄求人折个松树枝。人家有时候还极不情愿,怕这样会破坏了人家祖林的风水……
被采访人张兴茂,现年78岁白驹过隙,流光易逝。六百多年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常庄村那些刻骨铭心的陈年往事,将会永远留在村民们的乡愁记忆里------
作者简介
王河北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