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熊 >> 黑熊的天敌 >> 紧箍咒的咒语到底是啥译成汉字只有6个
喜欢看《西游记》的朋友们都清楚,故事初期,唐僧这个老六特别喜欢念紧箍咒。
每当那个老六开始念紧箍咒,悟空便疼得在地上不断翻滚,看着这一幕,我们心里也感到非常难受。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紧箍咒的咒语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只有六个字,而且越听越觉得困惑,这是为什么呢?
唐僧的真面目读过《西游记》原著的朋友们可能知道,其中其实存在三种不同的箍,分别是金箍、紧箍和禁箍。
这三种箍分别对应的受害者是孙悟空、红孩儿和黑熊精。
在一些著作中提到,这三种箍分别对应克制贪、嗔、痴。
实际上不仅如此,这三种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分别对应着财务、工作和法律等不同的制度。
首先,我们来谈谈悟空的紧箍,它在三种箍中有着独特之处。其特殊性体现在:必须由受害者自己戴上。
一旦戴上了,不管自己怎么拉扯,都无法取下,除非菩萨施法帮他取下来。
对于另外两种箍,观音仅施展了一点法力,便轻松地让受害者戴上了。
在著作中,唐僧将悟空从五指山下救出,两人立即结伴同行。
对于悟空而言,这个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唐僧只是一个凡人,而悟空却拥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因此悟空暗自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保护好这个和尚。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非常不顺利。两人由于意见不合频繁争吵,最终悟空气愤地飞走了,只剩下唐僧独自一人,孤零零地留下来。
悟空仍然保持理智,尽管情况再怎么糟糕,他并没有直接致唐僧于死地,否则故事情节就得重新安排了。
在东海龙王的开导之下,悟空重新回到了唐僧身边。
观音得知悟空如此躁动,于是便送了唐僧几样宝贝,其中就包括紧箍。
悟空看到这件东西觉得不错,于是便戴了上去。从那时起,我们再也没见到之前那个放荡不羁、自由奔放的悟空,取而代之的是他被束缚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里。
如果此刻悟空仍旧任性,那么手无寸铁的唐僧必将施展紧箍咒,唤醒他的理智。
每当紧箍咒发作,悟空立刻感到天旋地转,头痛欲裂,更让他苦恼的是,这东西还无法摘除。
所以说,这根本不是紧箍,而是折磨人的大杀器。
当唐僧心情愉悦时,悟空总会劝他取下紧箍,毕竟戴着实在难受。
每次听到这话,唐僧都会不屑地笑笑:“臭泼猴,要是我真把它取下来了,你准备好用棒子敲死我吗?”
最让人心痛的情节,莫过于三打白骨精那一段。
其实唐僧并非愚钝,他明白白骨精化身成可怜人是在欺骗他的感情,那他为什么还要阻止悟空呢?
归根结底,唐僧这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我说的就是最终决定,谁也不能反对!”这也算是唐僧的一个重要本性。
由于孙悟空不听从指令,唐僧屡次念紧箍咒来折磨他。这种行为确实有些可耻,迫使孙悟空不断哀求。
六字咒语吴承恩大概是想借此顺便批判一下当时的社会。紧箍实际上象征着工作制度。
在吴承恩生活的年代,压迫无处不在,官僚制度高高在上,民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在压榨方面游刃有余,既会忽悠又懂得威胁,无所不包。
紧箍咒传递的信息是:“得罪上级的结果就是遭受折磨,这也在警告其他人,反抗上层会面临这样的结局。”
当然,这只是一种潜性规则,作者也只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
紧箍实际上也象征着家庭制度,毕竟主角团就是一个小家庭,而唐僧则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其他成员都是孩子。
每当唐僧心念紧箍咒时,他闭上双眼,脸上带着严肃的表情,心中却暗自高兴:“臭泼猴,终于给我抓住机会来折磨你了。”
每当看到唐僧念诵那段咒语,许多人不禁好奇:“这紧箍咒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竟能使得悟空如此痛苦?”
其实很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六个字,分别是唵、嘛、呢、叭、咪、吽。
如来当年镇压悟空时,在山上张贴了一张符,上面写着这六个大字,我们怎么也摆脱不了这些东西。
这六个大字中,超过一半是我们常见的,但它们的读音却并非我们所熟悉。
例如,“嘛”和“呢”这两个字,一个读作“ma”,一个读作“ni”,发音都是第一声。
叭和咪的读音不是“ba”和“mou”,而是“bei”和“mei”,且都是一声。
接下来要讲的是发音鲜为人知的唵和吽。
其中,“唵”读作“ong”,且为一声;“吽”则读作“hong”,为四声。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连贯地读一读。初次接触时,确实有些拗口,甚至可能读不出来。
或许这就是唐僧在读经文时闭上眼睛的原因,大概是担心自己读着读着,一不小心就迷糊睡着了。
当然,紧箍咒的内容并非源自《西游记》,而是出自另一部名为《西游证道书》的作品。
《西游记》的故事前期,唐僧频繁念紧箍咒。然而,到中后期,唐僧几乎不再念紧箍咒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唐僧也生出了怜悯之心?
唐僧毕竟是个虔诚信佛之人,换句话说,他懂得把握分寸。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唐僧并非愚昧之人。他心里十分明白,在他的团队中,真正可以依靠的并不是只会溜须拍马的八戒,也不是温和老实的沙和尚,而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唐僧早已觉察到,只要有悟空在,无论遭遇何种困难,他们总能够迎刃而解。
至于悟空,后来他变得非常识时务,逐步明白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于是他比以前安分了许多,很少再与唐僧发生争吵。
既然悟空已经如此安分,唐僧也没有理由再念紧箍咒了。
即使孙悟空再听话,唐僧也不可能让他解开紧箍咒。因为唐僧深知,孙悟空终究是一只猴子,紧箍咒只是暂时压制住了他的本性。
金箍与禁箍在他们尚未真正成佛之前,悟空若是摘下紧箍咒,很可能会再次变得放荡不羁,因此悟空之后仍需佩戴紧箍咒。
谈完悟空的紧箍咒,我们再来简单介绍一下红孩儿的金箍和黑熊精的禁箍,看看这些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当年观音给红孩儿戴上的箍是金箍。由“金”字不难看出,这种箍与钱财息息相关。
红孩儿登场时,遇见主角团并自我介绍说自己叫红百万,表示他祖上积累的财富足够他花上一辈子。
如果放在我们现代,这绝对是个标准的富二代。
红孩儿的家境其实相当不错,他能独自出山为王,表明他确实有一些本领,可惜的是他与主角团和观音菩萨发生了冲突。
自从带上紧箍咒后,悟空的实力大大减弱,竟然连对付红孩儿都变得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只好请观音菩萨出面相助。
由于观音莲台的困扰,红孩儿不得不皈依佛门。观音随即为他戴上了一顶带有咒语的金箍,并当场诵念咒语,结果如同悟空当年一样,红孩儿被折磨得痛不欲生。
当然,金箍在这三种箍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特殊性体现在哪儿呢?在于数量的差异。
紧箍和禁箍各出现了一个,而金箍则有五个:红孩儿头上戴着一个,两只手和两只脚上各有一个。
金箍的安排自有其道理,与之前提到的财物制度相呼应。
金箍戴在头上,其实是为了让红孩儿控制自己的思想,不要萌生那些不好的念头。
红孩儿以前占据山头称王时,劫掠过不少人的财物,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制约他。
接着便是给他戴上金箍,这相当于告诉他,不属于自己的钱不要动。
金箍最终套在了双脚上,其用意是让红孩儿领悟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尽管他搜刮了大量钱财,最终还是被观音捉住了。
最终,观音带走了红孩儿,并让他成为了善财童子,说穿了,就是负责财务的。
红孩儿过去拥有丰厚的财富,并且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五大金箍的束缚使他能够在不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充分展现他的优势。
最后要提的是那位头戴禁箍的黑熊精。这位兄弟有一个特别的癖好,他非常喜欢偷袈裟。
正是由于这一行为,他成功地激怒了主角团,因为他偷走的袈裟属于唐僧。
最终,在观音的协助下,黑熊精成功地戴上了禁箍。
意思是要告诫他,不该做的事情千万别做。你现在已经开始偷东西了,下一步就可能是公然抢劫,这只会让你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因此,禁箍也有强制禁止的含义,当然,它也代表了前文提到的法律。
最终,黑熊精被任命为守山大神,这暗示着他必须在这个地方遵守规矩,不能触碰禁忌之地。
这便是我国的经典名著《西游记》,其中蕴藏的道理实在是无穷无尽,即使在我们现代这个非常开明的时代,这些道理依然适用。
当然,还有许多东西尚未被发现,仍需我们不断探索,永远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它将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惊喜!
#深度好文计划#